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不断地反思活动的成与败,思考怎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才是真正让学生受益、家长欢迎、教师专业得到发展的活动呢?
一、 以学生为主体,焕发社会实践活动的生命力。
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要从儿童的视角来定位。所以我校倡导,社会实践活动设计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方案应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来设计,要站在儿童的视角,本着“我的活动我设计”的理念,来设计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才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
1、活动的设计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本次活动是由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寻找到了要探究的内容,有了探究的兴趣,并自己发起而设计的,并通过了家委会和老师的研讨,使其性质、内容、难易程度完全适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也是德育工作要从受教育者实际出发原则的体现。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定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应寓教于乐,这样既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又能提高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同样,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也应主要着眼于参与积极性和主观努力程度,不宜过于看重其实践成果。
2、活动的策划让学生一起参与。
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德育的意愿远胜于德育课堂,但这种受教育的积极性的前提条件是,他们能自愿参加、自主地设计自己将要参加的活动。而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是从学生需求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兴趣相结合。设计活动时,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就更能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这样,不仅能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心理氛围,也有利于学生发挥其创造性和聪明才智,自主地开展活动,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
二、 合理整合,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
1、整合不同学科,实现效益最大化。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快乐300分”活动的载体,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外界环境的信息流通与交换,做到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让队员走出教师、跨出校门,融入社会,开阔视野,增长课本以外的知识。在活动中扩充学科的整合功能,以此将课程教学的成效融入社会大环境加以实效检验,这样活动才更具渗透力。在活动设计时,要注重学科与学科的整合,课内和课外的整合,知识与能力的整合,使活动的内涵能得以丰富。
例如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就将学科进行整合。由于老城隍庙内国际友人较多,学生就可以用课堂上学到的英语向国际友人介绍上海或老城隍庙的特色,也可以向他们询问对上海的评价。
又如,为了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我们给每个团队提供了100元的活动经费,既要他们在老城隍庙内完成午饭,还要购买一份有意义的礼物送给自己感恩的人。如何合理使用经费?这就需要团队的成员们合理筹划了。
当然,在活动的全过程中,我们还整合了学校的校本德育课程——“自理自省课”。利用这样的一个教育平台,在活动前,帮助学生预测在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商讨该如何解决的对策;在活动后,与学生一起反思,再次深化活动中的道德教育。这样,通过学科的融入,既丰富了活动的内容,又让德育渗在学科内容中,真正做到了教育无痕。
2、整合德育力量,全方位为学生服务。
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的责任。因此,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除了调动学校教师的力量外,我们同样重视家长的力量,对学生同步进行德育渗透。
本次活动,我们邀请家长一起参与活动的设计,因为他们角色、岗位、阅历不同,促成了活动讨论百家齐鸣、百花齐放的态势,打开了学校德育活动设计的思路,获取了德育活动的资源。更重要的是,我们邀请家长一起参与活动的落实,他们既可以一起加入来保证孩子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活动的安全,又可以让家长融入学校德育教育的全过程,体会教育的艰辛,进一步获取来自家长与社会的认同与支持。
3、整合活动资源,挖掘实践点。
社会实践活动资源的获取途径是多元的,以学校联系为资源的主渠道,并不断扩大家长和社会团体的相互作用,如家长资源、社区资源、社会资源等,并且这些活动资源在相应领域内不断地丰富和扩充。这样,我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就能拓展得更广、将活动的内容开拓得更具时代性。
三、 科学评价,保障了德育实效性的提升。
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健全和完善评价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保障手段。每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我校都会事先精心设计好一份活动菜单,发放给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前后,会结合校本德育 “自理自省”课程进行活动前的充分准备、活动时的任务明确和活动后的及时反馈,这都是社会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有效落实的前提与保障。
活动菜单上的任务设置和“社会实践章”的考章要求必须要全面、科学、合理,在开展评价时,也要从学生自评、考章员的评价、课外辅导员的评价三个层面进行。如能顺利完成任务,达成菜单上“社会实践章”的考章要求,通过三方审核,那么也就意味着学生成功通过了这次评价活动。而社会实践章,作为我校学生最高荣誉——形象少年的评价指标之一,是每个形象少年的必得章,这样就能促成学生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去完成争章任务,提升自身的文明素养和综合素质。这样,评价就能有效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自创式”综合课程——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综合实践课程,作为我校学生“快乐300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已逐步形成属于我校特色的课程之一,其方式、方法与内涵,就是想从儿童的视角去思考,真正了解他们成长过程的所需所求,提供最好的教育服务,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每个孩子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