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精细 科学 互动”的教育
——记闸北区实验小学优秀班主任王莹玉老师的事迹
王莹玉老师是闸北区实验小学的一名优秀青年教师,她对生活充满着热爱,对工作充满着热情,从教8年来,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她把孩子永远放在第一位是一个有责任有爱心的老师。上下班路上,常见她拿着手机在与家长联系。去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一个家长为孩子生病和王老师请假,王老师拿着手机比谁都着急,问这问那,关怀备至…… 有人奇怪的问,王老师却说,“教师的职业就是为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服务。家长的信任对于我来说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面对是家长百分之百希望的孩子,我更要用自己的爱去温暖每一个孩子的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和他们成为朋友。” 多年来,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十分敬重王老师,爱戴王老师。
精细化的教育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仅仅靠着学校是不行的,离不开家庭的关心和支持。有时家庭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学校的教育。2005年的一个夏天王老师接手了一个新班级,这个班的孩子活泼积极,充满着对学习的渴望和热情,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很是关注。
开学第一天王老师就碰到了一个小刺猬——炀炀。因为一位任课老师对他的批评,孩子居然故意扰乱课堂,私自逃出课堂。王老师拉住他,他居然不分青红皂白地在王老师的手臂上狠狠地咬了一口,事后他依旧没有悔意,而且还恶语相加。
王老师面对这样的孩子,没有恼怒,只是把他带到了小花园,心平气和地与他交流。谁知他一问三不答,凭着多年的班主任经验,王老师知道跟这样的孩子硬碰硬是没有效果的。于是她一边摸着手臂上的牙印,一边故意对他说:“真疼啊!”炀炀偷偷地朝王老师看了看,眼中有一丝愧疚却冒出这样一句话:“这算什么,比起我妈来,你娇气多了。”听着话中有话,王老师继续问:“怎么?你妈妈也受伤了?”他点了点头说:“恩,我爸爸老是打我妈妈,她每天都受伤。”听到这里,王老师在震惊的同时,心里泛起一丝怜悯之意。原来这样的暴力是从爸爸那里学来的,看样子还要再家访一次,王老师暗暗地想。见炀炀不再那么警惕了,于是王老师又耐心地询问:“今天是怎么回事呀?我知道炀炀最懂事了,不会无缘无故打人的。”他点了点头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王老师一边开导他,一边和他话话家常,让孩子少了许多芥蒂,多了些许真心。事后他居然猛打自己的头说要给老师认错,看着孩子如此极端的举动王老师打心底里心疼这个孩子。劝说过后,王老师又询问了老师和同学核实,得知孩子确实没有说谎,只是太过冲动。
当晚,王老师就进行了家访,了解真切的情况。听了王老师的描述,炀炀的爸爸不由分地就要挥拳教训,妈妈在一旁更是不敢吭声,孩子则是低着头瑟瑟发抖。王老师立刻阻止了他爸爸的粗暴举动,把教育的对象转移到了孩子父亲身上。谈了许久,王老师把对孩子的教育及方式方法都告诉了孩子的父母,又让孩子做出保证,终于见他的父亲点了点头,答应老师不再暴力相对。基于他家庭情况的特殊,第二天王老师又单独把他的父亲叫到学校里谈,言辞犀利的同时也推心置腹,终于与他的父亲达成了一致的教育方案。同时王老师还经常和他的母亲通电话,告诉她如何保护自己和孩子,介绍许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成了他母亲的好朋友。王老师深知,作为一个教师她无法改变孩子的家庭因素,但至少可以通过经常家访与家校联系或多或少地帮助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引起父母的关注,至少对待孩子他们还是目标一致的。
渐渐地,炀炀不再随便打人了。为了鼓励孩子,王老师经常买一些爱心读物给他看,温暖他的心灵;知道孩子讨厌寂寞,王老师经常带他出来玩,与家人一同吃饭,体验家庭温暖;了解他怕爸爸,于是王老师积极邀请孩子和爸爸一起参加班级小队的亲子活动,让集体的力量去感化这对父子。慢慢地,炀炀笑容多了,也喜欢帮助同学了,有时还来和老师说悄悄话。去年春天,炀炀的父母还是离婚了,他跟着爸爸一起住。得知这个消息,王老师第一时间进行家访,并连忙宽慰孩子的同时,又与其父亲深谈了一次。也许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还不懂什么是离婚。但是,失去母亲的爱确是分明的。于是王老师和他母亲约好,每个星期三让母亲到学校来看他,随即也保持着和他父亲的家校联系,经常反映孩子在校情况并了解其在家表现。知道孩子不喜欢吃早饭,王老师每天都询问孩子的早饭情况,还经常帮孩子带早饭,看到孩子衣服穿少了,连忙叫他的父亲来给他送衣服。也许王老师的这种做法对孩子的家庭是无足轻重的,但她用她的这份坚持和真挚,开启了孩子的心扉,也给他的父亲上了一课。
如今的炀炀已经是王老师的得力助手,不但经常帮老师拿备课工具,而其碰到问题不再用暴力解决了,在班级里多了许多的朋友,有时还会来跟老师谈心,看到孩子的进步王老师比谁都高兴。王老师相信:只要教师真挚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即使是顽石也会有被水滴石穿的时刻。
科学化的减负
除了做班主任,王老师还担任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和教研组长的工作。虽然身兼数职,但王老师却有条有理,应付自如,她所带领的教研组还被评为减负增效特色教研组呢。对于英语教学,王老师可谓是“乐趣所在”。经常能看到她和组员们为了教学问题讨论热烈,为了制作精美的上课媒体她总是加班,她的教案和书上密密麻麻的都是心得,由于两个教学班的水平不同,她便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特别是王老师创设的多元化作业,可谓是特色作业的先河。王老师针对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对回家作业进行了深刻的教学研究,并在实验小学开创了“多元化特色作业”的设置,设计了各种各样的特色作业,有图文并茂的介绍作业;有生动有趣的录像作业;有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问卷作业;还有联系社会文化的活动作业等,这些有趣有益的作业使得孩子们温故而知新的同时,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活动的愉悦,是“减负增效中最亮丽的活动之一”。她所撰写的论文“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多元化作业设计的实践与研究”获得区论文评比一等奖。如今她所带教的班级进入了中年级阶段,王老师又投身于“查字典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研究”中,力图让每个孩子学习英语的同时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渔”。
四(4)的小静是可淘气顽皮的孩子,由于学习习惯不好,经常不做作业,父母也拿他,没办法,每次做作业都要棍棒相加他才肯完成。为了帮助小静,王老师先与其父母联系,教他们许多有趣的复习方法,鼓励孩子爱上学习,避免厌学。王老师觉得帮助那些后进生家庭因素最重要,只有家长重视,孩子才能养成好的习惯。于是王老师在四(4)班开展了小型家长会,邀请一些学习突出的孩子的父母来给这些后进生的父母介绍方法传授经验,会议热烈而温馨,其乐融融。也让每个父母体验到了那份教育的神圣与规范。同时,每个阶段王老师都写一封“给家长的信”,把近期教学内容的重点告知家长,并将一些适合家庭教育和学习的方法传授给每个家长和孩子。
家校联系只是帮助孩子的一条路径,要帮助小静还要从心理上让他获得自信,对他不要有过高的要求。于是课堂上王老师经常提问小静,并与其班主任商议,让一位学习出色的同学和他做同桌帮助他,在班级开展“一帮一,一对红”的联谊活动。同时王老师还利用课余午休帮小静补课,力图把每节课的重点都要小静当天“消化”,就这样在家校联系的合力下,小静渐渐有了进步。他的作业能按时交了,订正也能当天完成了,虽然默写有时还是不及格,可是至少每次都能默对好几个单词,说明孩子还是在努力的。趁着孩子的学习热情,王老师当即在班级宣布让小静做英语课代表,这可是考验小静的一个大好机会,小静特别珍惜这份工作,每次上课前总能到办公室报到,帮老师准备用具。就这样,他不再逃避背课文了,因为王老师要求课代表要第一个会背课文;他不再上课发呆了,因为每次他和同桌都是上课的发言巨星;他不再不做作业了,因为课代表的作业要给全班展示。小静特别努力的同时,王老师又秘密送去了“慰问信”,在信里王老师称赞小静的表现,感谢小静的帮助,还和孩子说了许多悄悄话呢。由于老师经常的表扬,孩子在班级里也有了自信,不再那么默默无闻了,渐渐地成绩也有了进步。
减负增效不是一句口号,需要的是耐力和爱心。只有真切地感受到孩子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才能让他们真正获得“减负增效”后的轻松。
互动化的育人
王老师常说:“自从自己做了母亲,我越来越了解家长们的心理和需求,因为我也是一个家长。”她常常将心比心地从家长和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许多难以想通的事情换个角度思考反而迎刃而解,让心更豁达了。
一二年级的家长特别担心孩子在校的习惯和学习情况,于是王老师每阶段发放一封“告家长书”,介绍学校近期的安排同时,也布置下阶段的行规训练目标和方法,让家长心里有数配合训练。每次书信的背后,王老师总人性化的附“回执”,请家长为班级出谋划策共同分享,也可提出“疑难杂症”共同解决。从“养成孩子听读的习惯”到“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习”,从“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到“如何解决与孩子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一封封饱含着教育和爱心的书信叩开了家长们的心扉,受到了家长们的欢迎。三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也逐渐有了自主个性,因此王老师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小队活动上。鼓励孩子们组织自己的小队,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小队活动,积极邀请家长一同和孩子参加小队活动,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同孩子们一起玩耍嬉戏。去年夏天她在全班开展了“炼身体,迎奥运”的小小运动会,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激烈的比赛中处处溢满了友谊的温馨。这些精彩纷呈的小队活动让孩子和家长体验到了共同成长的乐趣。如今她所带教的班级四年级了,王老师又和家委会精心策划着符合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女孩节”“男孩节”,让生理上渐渐成熟的孩子懂得如何善待自己,如何保护自己,如何更合适地展示自己,这两个节日的主题都是“学礼仪,迎世博”,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待人接物的礼仪,体验展现自我的乐趣。
王老师深知:只有“将心比心”,才能和孩子和家长“互动人心”。有一件小事,一直让王老师心存感激,她发现教育离不开教师,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2007年4月王老师由于严重的声带小结,无法教学,在校领导的劝说下只得在家休息。一个月的病假让王老师寝食难安,对孩子们的担心与日俱增,无奈嗓子一点也发不出声音。王老师思量着,不如给孩子们写信吧,了解情况的同时还可以鼓励孩子们。于是王老师开始给班级里那些胆小的孩子写信,给那些调皮的孩子写信,给那些需要帮助和关心的孩子写信,让他们知道老师是多么地喜欢他们,多么地思念他们。随即王老师又给班干部写信,让他们多发挥出作用,好好帮助老师管理班级。同时她还给全班发去一封“告家长书”,一方面表示歉意,另一方面把班级近期的要求和安排通告家长。就这样,虽然王老师病假在家,可是孩子们和家长们的关心不绝于耳,她也时常能收到班级近期动向的讯息。王老师深深体会到了家长们的支持,孩子们的关心,一张张爱的卡片飞入她的心中。
书信虽然内容丰富,可是时间太慢。于是王老师想到了网络。她很快便在百度贴吧上注册了班级的网站,并发短信通知了全班孩子的家长。才短短的一天,贴吧上写满了祝福的话语和温暖人心的事迹,很多班级里发生的事情孩子们都写在了贴吧上,还有些说给老师的悄悄话。家长们对王老师的病假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都是宽慰,有些家长还给王老师介绍了偏方治疗嗓子,王老师此时除了感谢心里溢满了温暖。就这样,王老师和孩子们还有家长在网络里相见,开诚布公地为班级出主意,给建议,才短短的一个星期,百度上的阅读量和回复量惊人地提升。两个星期后,王老师又回到了班级,这红红火火的贴吧依旧如火如荼地在班级开展。这里有孩子们稚嫩的悄悄话,有家长对于教育的看法和理解,有大家的读书心得和好书推荐,有老师给予大家教育上的意见和看法,还有孩子们写的作文,五花八门,丰富多彩。这里不但成为老师和家长的交流平台,而且成为了家长们之间的互动媒体,有些育儿问题是有共性,许多家长都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看法,这里真正成为“实小6班”的快乐家园。
一次小小的病假让王老师对教育又有了新的理解,也许在教育这个平台上大家都是主角。“将心比心,用情感人”,用心去感受生活和教育才会收获另一颗真心。
点点滴滴的小事编织着王老师的教育故事,细细心心的教育融化一个个孩子的心灵。是啊!一个人民教师的职业就是在每一天编辑着孩子成长中的童话;一个人民教师的职业就是用爱去呼唤孩子日渐长大的心灵。因为,孩子的成长就是在磨砺中获得经验、走向成熟,我们的王老师正是用自己最为朴实而感动的行为谱写了一个人民教师的感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