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广播
时间:2016年3月8日 周次:第4周 授课形式:广播
课题:
“爱耳日”宣传
今年3月3日是我国的第17个“爱耳日”,本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主题是:“关注儿童听力健康”。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0至14岁儿童总数超过2.2亿。据介绍,本次“爱耳日”将主题定为“关注儿童听力健康”,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公众了解儿童听力残疾现状、致病原因、儿童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方法,树立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的理念,降低儿童听力残疾的发生几率;另一方面也是为唤起全社会对听障儿童的关注、理解和帮助。为听障儿童全面发展,早日步入正常人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报告,全球有3.6亿听力残疾人,占全球总人口的5.3%。听力残疾中50%可通过初级耳科保健加以预防和避免。初级耳科保健是预防听力残疾最基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
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我们国家为什么会有爱耳日呢?听力与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然而,耳病和听力障碍的阴霾却袭扰着人类。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世界有轻度听力损失者近6亿,中度以上的听力损失者2.5亿。我国有听力障碍残疾人2057万,居各类残疾之首,占全国人口的16.79‰,其中七岁以下聋幼儿可达80万,每年还将新产生聋儿3万余名。老年性耳聋有的949万,随着人口寿命增长和老龄化,老年性耳聋的人数不断增加。听力障碍严重影响着这些人的社会交往和个人生活质量。为了降低耳聋的发生率,我国定于每年的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希望通过爱耳日的宣传让所有人都来关注听力健康。
耳朵是五官中一个重要器官,它除了掌管听觉外,也兼具保持身体平衡的功能。耳可分为耳廓、外耳道、中耳和内耳几部分。若是耳的任何一部份受损,结果可能严重,甚至会造成耳聋,所以要好好保护我们的耳朵,是多么重要啊!
耳朵是语言交际、音乐欣赏所不可缺少的"接收器"。其实除了先天性的耳聋外,其他一些耳聋是可以预防的。那对于我们小朋友来说,该怎样预防听力障碍呢?
1、感冒时注意及时治疗,以免让病菌从耳咽管(就是耳朵和口腔咽部相通的一条管道)进入耳道,引起中耳炎,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五官都是相通的,所以感冒时鼻子里的鼻涕、肺里的痰液都会通过鼻子和口腔排出体外,但如果没有及时排出,那鼻涕、痰液里的病菌就会顺着耳咽管到达耳朵,引起中耳炎。尤其是儿童特别容易得中耳炎,因为我们小朋友的耳咽管比成人的耳咽管短、粗、直,所以病菌特别容易通过这条管道进入耳朵,造成中耳炎。而得了中耳炎又不及时治疗的话就会引起听力障碍,所以,我们不能对感冒掉以轻心。
2、不要长时间的用耳机听音乐,听音乐不要把音量调得太大;如果长时间地直接用耳机听音乐,将造成无法避免的耳聋问题。因为戴耳机收听时,音频都集中在小小耳塞机的振动片上,耳膜接受的音频效应比扬声器放音时集中,且伴随着音乐的起伏,精神始终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同时,耳塞机振动膜与耳膜之间相距很近,声波传播的范围小而集中,对耳膜听觉神经的刺激比较大。戴耳机时间长了,这种不良刺激可引起头胀痛、记忆力减退、失眠、甚至耳边留有余音,影响正常听力。因此,人不能长时间用耳机,尤其是少年儿童。有关专家还认为,由于儿童的鼓膜、中耳听骨以及内耳听觉细胞脆弱,长时间在高音刺激下,会发生萎缩而造成听力减弱。
3、听到巨响,要迅速捂住耳朵和张开嘴巴,比如说听到爆炸、放鞭炮等很响的声音时,最好能够迅速捂住耳朵,这是我们一般人都会做的自然反应,但如果声音巨大的话张开嘴巴让气压平衡也是保护耳膜不受伤害的好方法。
4、不要随便掏耳朵;有的人耳朵痒了,常常用发卡、火柴棍儿、挖耳勺等掏耳朵,其实这样做有很多害处。在人的外耳道外侧软骨表面的皮肤中能分泌一种淡黄色黏稠的物质,称为耵聍,俗称“耳屎”,它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这种物质有的遇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如黏稠的油脂。平时“藏”在外耳道内,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而且掏耳朵的动作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
5、不要乱塞东西入耳。
6、要保持.耳朵的清洁 。耳垢(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耳屎)它是一种天然保护外耳道的分泌物,不需要特别清理,不要以为棉花棒清洁耳道是一种好方法,其实这只会将大部份耳垢推得更深入耳孔,形成崁塞,而棉花球也可能遗留在耳道内。每天只要清洗耳廓(就是耳朵露在外面的部分)就可以了。
7、不要待在噪音环境中
当人在每周超过四十小时及处於八十五至九十分贝的环境下而又没有作保护措施;或暴露於突然爆发极大的响声,这样都会毁坏耳蜗的精密细胞,造成听觉损伤。
8、经常捏耳垂,促进内耳血液循环。
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广播能够学会保护自己的耳朵!
眼保健操
个人卫生
教室卫生
门前、包干区卫生
开窗通风、传染病预防
纸屑、零食、门前包干区(花坛、楼梯)、指甲、手帕、水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