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育,父母则是孩子人生里的第一位老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做好父母的前提。我是一位二年级学生的家长,教育孩子一直是我们做父母最关心、最不敢懈怠的事情,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我们不一定是一位好的家长,可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学做一位好家长。
作为家长,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这是人之常情。但是“龙生九子各有所好”,我们不可以以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来要求我们的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教育。玫瑰花有玫瑰花的美,桂花有桂花的美,兰花有兰花的美,我们作为家长必须学会欣赏自己孩子不同的“美”,去赞赏他的美,去培养他的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我们教育孩子最好的启示,我们需要,而且也是必须要从多角度去欣赏他们,培养他们。而不是拿其他孩子的美来比较自己孩子的美,这是不科学的,也是对孩子不公平的。
孩子入学一年半年了,我们也在不断地学习,如何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如何成为孩子学习上的良师,如何成为孩子生活上的益友······
一、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型,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
“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我看来,从小培养好的习惯尤其重要。还记得刚入学那会,孩子一回来就打开电视去看动画片,身上的小书包也随手丢在一边,为了让孩子能够快速地进入“我是小学生”的角色,我成了“陪读”妈妈。关掉电视,拿起书本,我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万事开头难,起初为了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作业非常困难,他总是在想着大人在干什么,于是我便放下自己的事情,和孩子一起学习。刚开始的时候,我一直坐在他的身边陪他把功课做完,后来,我会装作有事情离开一会,让他自己预习课文,渐渐地,他养成了主动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我不太赞成“散养式”的教育,因为我们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就像海绵一样,他不会去选择学习什么,摒弃什么。作为家长,我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而不去学习不良的行为举止。如果今天,我们虽然花了大量的力气去纠正培养好的习惯,那么将来,就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一旦染上不良习惯,一辈子都很难改掉,那时候,作为家长,我们肯定除了天天唠叨烦心之外,就是觉得无可奈何,悔之晚矣!
二、竖起手中的大拇指,让孩子找回自信。
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优点和他的小问题,我们不是班里的优等生,我们也希望孩子能够成绩优秀,可是每个孩子的能力不一样。每当看到孩子的学校发回的练习卷,我总会对他进行严厉地批评,慢慢地,慢慢地,孩子会写的字也不敢下笔去写,做对的题目也不自信地擦掉,班主任沈老师找到了我,给我看孩子考卷上擦掉的正确答案,告诉我孩子没有了自信心!顿时,我意识到,是我错,我不能给孩子过高的要求,不该在他失败地时候再批评,我要重拾孩子的“自信心”。
记不清是哪一晚,孩子看到我放在床边的一本书《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儿子低下头伤心地对我说:“妈妈,我不是好孩子对吗?”“为什么?”儿子的话让我惊讶了!“因为你从来没有夸奖过我”!孩子伤心地看着我。看着孩子的眼神,我在自责,自从孩子上了小学之后,我多了批评,少了夸奖,一口气,我说了儿子一大堆的优点,孩子忧伤的小脸一下开心起来,不停地问:“妈妈,我还有什么优点?”
重拾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竖起手中的大拇指!还记得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叫《妈妈只有你能欣赏我》,讲述的是一个“笨孩子”在母亲的鼓励下考上清华大学的故事。最后孩子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如果这世界上连我们的父母都不再赞赏我们,那还有什么样的肯定值得信任呢?无论孩子在外面受到多么大的打击和挫折,父母应该永远是在鼓励他们爬起来,站起来,重新向前走。否则,孩子将会越来越感到无助和失望。我经历了这些,发现,没有哪个孩子是缺点满身,一无是处的,任何人都权利说我们的孩子“一无是处”,可是作为父母,我们永远不要这样说。理由就是我们是他们的爸爸妈妈。因而,作为一个不合格的家长,我不再吝啬对孩子说:“你能行!”
三、家校互动
学校是孩子第一所社会课堂,为了能够更多的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亲师互动成了我比较关注的地方。平时,我跟班主任沈阳老师多了互动,通过电话,放学接孩子的时间,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也把孩子在家的一些情况告知老师,当孩子有了进步,老师会表扬他;遇到困难,老师会告诉他不要退缩;当他在学校犯了错误,我也能够及时了解,回到家我再和他讲道理,及时和老师的沟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缺一不可。两者并行,共同教育,如此让我看到了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
四、品格教育,做给孩子看,让孩子从小知道孝道与礼节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无形中多了些自私,少了些谦让,为了让孩子在人品上没有缺失,我和一些朋友自发组织了一个读诵中华经典的班级。起初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让我们孩子从小能够更多了解我们中华礼仪,学会最简单的洒扫应对,给予他们最早的德育教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班里有7个年龄相当的孩子,每逢周末,我们会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由家长自己备课,带领孩子朗读学习《弟子规》、《论语》,在课上跟他们讲述常礼举要,并且观看《国学经典故事》,从中学会如何做人,因为考虑到孩子年纪比较小,最容易接受外面的东西,在没有接触社会这个大染缸之前,就先入为主,给予孩子良好的道德教育,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长养我们孩子本来善良之品性,扑救缺失不足之处。而孩子最大的善良品性就是孝养父母。我一直认为,一个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孝顺的孩子,怎么会善待养育他的土地,怎么会热爱培养的他们的国家,怎么会感恩他的老师和同学,又怎么会对这个社会有所贡献?那么报效国家就只能是一纸空文了。邓小平总书记当年在给《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的题词中说:“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那么我个人浅薄的体会就是,这里的“有道德”是根本,而道德的根本起点就是孝养父母。让孩子懂得孝道。当然这方面,主要还是要我们家长以身作则。我也很惭愧,孝道方面,还做得很不够。我原以为寄点钱给父母,给父母买衣服、补品这些就算是很不错的孝了。可是在跟孩子一起学习孝道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些根本算不上是孝。记得《论语》里孔子告诉我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如果孝养父母就是简单地养活他们,给他们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但是没有最起码的发自内心由衷的“感恩”和“尊敬”,那么跟养狗养马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所以,作为子女,我们要从小就知道,感恩,尊敬是特别重要的。提供物质的帮助,是我们本来就要做的,跟孝似乎没有多大关系。如果连物质的供给都没有,那么连作子女的资格都没有,更不用谈什么孝道了。所以,我也希望以我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自己的孩子。耳濡目染,长时熏习,相信孩子会明白母亲的一举一动,似乎不需要我再去告诉他孝是什么,一切都在行动里。
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工程,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任重而道远。有的时候,虽然我们付出了百倍的努力,可是见效甚微。但是,我们还是要咬牙坚持,一直往前,耐心等待孩子的转变,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父母应该做的。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不仅要培养能力,更加要涵养品性。用心地为他添加每一笔,不要留下遗憾;成功与挫折,陪他走过每条艰辛、坎坷的路,及时地给他指向光明,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每个孩子都是一张蓝图,我们将陪他一路成长;每个孩子都是黑夜里的启明星,我们要学会守候等待黎明;每个孩子都是一棵未来的参天大树,我们要孜孜不倦地浇灌和呵护。我们不是一个好家长,可是我们在努力学做一位好家长!
二(7)班 王登宇家长 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