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需要您的智慧

 
曾看到微信上有这样一句话:养育养育,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今天——父母责任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抚养。的确,在我看来,养,让孩子吃饱穿暖,身体健壮,但凡做父母的都会,难的是“育”。那么在育儿过程中,爸爸妈妈应该要注意什么呢?今天,我想就此跟大家聊一聊。
一、   帮孩子要有度——让孩子学会渐渐自立。
每天早晨上班途中,我总会看见这样一幕:大人背着书包,提着工具袋,小
孩则两手空空,大人中有些已白发苍苍,且佝偻着背;小孩中,有的已又高又壮,而且是男生。每每看到这一幕,我心里总觉得很不是滋味。也许有家长说:“孩子书包太重,怕影响他发育,所以帮着背了。”诸位想想,就上学那段路,都住在附近,能对孩子身体造成多大伤害?这里我要说的是,这点距离影响不了孩子的成长,但大人的大包大揽倒真的会影响孩子的成长。针对书包重的问题,明智的家长要做的不是“我来背”,而应是“我来教”。说到教,其实,当您的孩子走进实小大门,我们的老师就已经手把手地教过他们如何整理书包——书、本子、学具分别应该怎么放?除了语数英,其它书应放在学校哪一处,怎么放?再说学校,为减轻学生负担,还特地在每个教室、为每个学生备了一个厨——足以放书与工具的厨。您的孩子至今还不会,说明他的自理能力确实差了点,那就更需要锻炼。家长可从三方面入手给书包“减肥”。首先,部分孩子书包重是因为书包自身就很重,尤其是那种有拉杆的,所以最好帮孩子买一些帆布类的书包;其次,教孩子养成每天整理书包的好习惯,不用的书或已经批过的卷子就不用再放在书包或作业袋内;再有觉得水壶重了,那就拎在手上,分散重心;三、耐心、不厌其烦地教孩子整理书包时如何有序地摆放东西。
也许有家长认为,这点小事,帮帮孩子没啥关系。不,别小看理书包,其实这是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培养孩子自立的良好契机。而您的过度热心,则恰恰让孩子错过这一契机。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懒惰,变得笨手笨脚,乱糟糟的书包、乱糟糟的台肚或不知理一理,或理了老半天也没理好。长此以往,孩子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弱,更糟的是就会因此养成依赖心理,生活上如是,学习上也会这样,因为生活中的习惯往往会迁移到学习上。所以,各位家长,当您在抱怨自己孩子能力差的时候,不妨反省一下,自己是否用全部的爱与耐心去教过孩子?自己是否大事小事都包了,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
帮孩子要有度,旨在让孩子渐渐学着自立。各位家长,为了孩子的明天能更好,发展更顺畅,请“手下留情”,只有您改变了,您的孩子才会改变。也许有家长问,培养孩子自立,是不是孩子的事儿我就什么也不要管了。哦,不是,管,当然要管,这是您的职责所在,只是管得要智慧些。比如默写语文或英语单词,完全可放手让孩子自己来默,如果您有时间,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比着默,先默念词语,然后合上书默写,看看能记着几个,默对几个?这样的默写是不是更有趣?既完成了默写任务,又训练了孩子的记忆力等。真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孩子练习朗读时,您可以不在身边,放个手机,搁至录音功能,让孩子自己读,等家事忙完,拿着孩子书对着听,就说:“看看我家宝宝,这么难的课文,只要读几遍就能做到一字不落读正确。”或者说:“妈妈最喜欢听宝宝读课文。”想必这样说,您的孩子一定很愿意读,也乐意让您检查。要是您有时间,您也来读,也录下来,请孩子来打分,相信您的孩子一定会像个小老师那般认真核对。这样,又等于读了一遍课文,多好!同样是管,但说法、做法不一样,产生的效果当然也就不一样。
另外,孩子做作业时您不必一定要在一旁盯着,但您可事后或抽空时不时翻翻孩子教科书,从中了解孩子学习进度;时不时翻翻孩子作业本、看看练习卷,从中掌握孩子近期学习状况,这样,指导、补习,才能有的放矢;表扬、批评,才能有根有据。一句话,您要表现得比孩子更聪明,这样,才不至于被孩子糊弄,被孩子耍;这样,孩子才会敬您、畏您,做事才不敢放肆。试想,一个经常被孩子耍得头头转的家长,孩子会敬您几分?所以,作为家长的您既要让孩子深深体会到父母对他的爱,对他的关心,又要让孩子知道他的情况父母了如指掌。再者,让孩子早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的事自己做,慢慢学着自主,将来孩子才会更积极主动地去做事,就会少一些依赖,能力自然也会越来越强,这样的他们将来去竞争才更有资本。
二、该批评时就得批评——让孩子渐渐学会辨别是非
因为有教育专家说孩子是夸大的,不是骂大的,于是家长们也立即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夸,可劲儿地夸;因为教育专家说外国家长与孩子之间都是十分民主的,于是,大人与孩子也变得亲密无间,孩子没大没小,目无尊长,大人也不以为然。
举例:A同学——家访时,对妈妈很无理,顶嘴,同时摆出一副很不屑的样子。我忍不住问:“孩子这样,你不批评。”妈妈的回答是:“我们家是很民主的,美国、欧洲的孩子不就是这样教育的吗?”……
瞧,即便孩子有错了,也舍不得批评,生怕阻碍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于是乎,孩子是变得有个性了,只是这里的个性与张扬跋扈连在了一起,孩子变得无法无天,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稍不如意就不分场合乱发脾气,无法与集体融为一体,成了熊孩子,到处讨人嫌。
举例:1、B同学去同学家参加活动大吵大叫,母亲无动于衷……
      2、C同学参加班级聚餐时抢好吃的菜,母亲也不发一言……
过度的民主就是放纵,到最后,孩子毫无规矩可言。长此以往,最终谁也不喜欢与这样的同学交往。告诉大家,我刚才所说的这三个小朋友,都曾是我的学生,这只是他们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儿,若要说起这三人出格的事儿,那可真是多了去了。究其因,他们之所以成为“熊孩子”,家庭教育缺失是罪魁祸首。而今,家长歪曲国外教育的现象还真不少,虽然我也未亲临欧美课堂感知那儿的教育情况,但从外国孩子在公众场合所表现出的文明程度可“窥一斑而见全豹”。另外,我也从我的学生那儿知道一些。
举例去国外读小学的学生Z同学说的国外食堂吃饭事例。
魏蔻蔻,《你我辣妈》海外专栏特约记者曾写过一篇报道,名字叫《你误会了欧美的素质教育》,文中提到:荷兰老师不会姑息无理的发泄情绪的孩子,而教育不好孩子的妈妈也要“培训上岗”。一次,荷兰同事四岁的儿子,上学前班的第一天,经常去毁坏其他小朋友搭好的积木,在公众场合到处乱窜,老师制止他,他就大哭跺脚,生气毁物。老师马上就叫家长来把孩子领走。孩子妈妈带着孩子去幼儿心理师那里,在候诊时,孩子要吃摆在桌上的巧克力。妈妈对他说:“你只能吃一块哦!”他吃完了一块再去拿,妈妈就说:“你不能再拿了!”孩子不听照样拿了就吃。此后孩子依样连续拿了5块巧克力吃,妈妈也重复了5遍:“你不能再拿了!”可是对孩子的行为完全没有影响力。这一切都被幼儿心理师看在眼里,一进诊室,医生马上建议妈妈和孩子一起接受治疗,因为她完全没有对孩子的控制力。
在进行了行为评估诊断后,医生更肯定了之前的建议,对孩子妈妈说:“一些当母亲的基本能力你不具备,所以必须学习。就像会计和医生都要有执照一样,你要通过训练取得当母亲合理管教你孩子的资格。”第一次咨询,医生就严格地训练孩子要知道在一个场所的“领导者”是谁,并要服从;如果你知道自己是“领导者”,那么就要服从社会规则和法律。无理的发泄情绪和不满,不会被姑息。
看,这就是国外教育。它们首先教的就是规矩以及对规则和权威的遵从。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在没有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前提下,不提倡批判和反抗,更不会容忍散漫无礼。
再举L学生妈妈说的孩子去国外读高中所遇事例:学生停课等着家长送衣服来校再进课堂上课。
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他将来的成长,与人相处,所以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孩子好是应该表扬,但孩子做错了也应该毫不客气地进行批评。当然,批评还要注意场合,有人总结了这几条,我觉得挺好,送给大家:人多不批评,进餐不批评,错误不重提,批评不比较,情绪不发泄。
也许有家长说,孩子不听我的,说了没用。如果说了没用,说明您的方法还不够好,说明您在孩子面前毫无威信可言。那就需要先把您的威信竖起来。树威信,靠的不是拳头,不是絮絮叨叨,靠的是您的一言一行,是您的智慧。如果您教育孩子要讲文明,那就别让连篇的粗话从您嘴里吐出;如果您想让孩子多看书,那就别整天捧着电脑、电视、手机,也去拿本书看;如果您教育孩子要学会赏识他人,那就别总在家里说这个不好,那个不行……在孩子眼里,您就是心灵抚慰师,您就是心灵手巧的代言人,你就是“问不倒”,你就是认真工作的敬业者……这样的您,怎不让孩子崇拜、敬服?
当然,家长的威信要树立,老师的威信也要树立。希望大家牢记一点,不管孩子在学校遇到什么挫折,不要在家里贬低老师,这不是在为我们老师说话,而是一个个事实告诉我们,贬低老师的结果是您无法教育。因此,家长要以身示范,在家中,不仅要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莫非(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