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了解我,但不要判我

上学期开家长会,老师谈了“与孩子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共鸣。在目前激烈的竞争和繁重的学业压力背景下,保持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如何与他交流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难题-----特别是青春期马上来临的时候。
巧的是,前段时间正好朋友推荐了一本书《致亲爱的安德烈》,书中收录了台湾前文化部长龙应台与儿子三年来的书信往来。看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龙应台虽然身居要职,但她首先是一位母亲,在儿子逐渐长大,且出国留学后,同样在母子沟通的问题上有过彷徨和恐惧,最后她想到了写信,她决定掏空自己,重新来过。儿子也欣然接受,他在信的末尾说:问我、了解我,但,请不要“判”我。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真像是一泼冷水浇下来,我觉得在我与孩子的交流中犯了太多的“判他”的错误,习惯了用自己的定势思维去评判他的言与行,可是从来没有思考过孩子的视角,没有认真仔细地倾听他的声音,更谈不上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了。而龙应台做到了,不仅是她采用了一种合适的方式,更主要的是她尊重孩子的要求,在信中母子俩谈政治、谈爱情、谈音乐,可谓无所不谈,但是她从来不去评判对与错,只是倾听,然后谈自己在儿子那个年龄段时的想法,以及现在经历了很多年后的想法改变。
可以说看了这本书让我豁然开朗。记得当时我马上拿起纸和笔,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承认自己在以前给他轻易下判断的错误,同时表达了也想通过写信这种方式与他交流的想法,没想到十岁的他也爽快地答应。我们约定好,妈妈准备一个本子,把自己经历的一些事情觉得有必要告诉他的就写在这个本子里,他在学校里遇到什么事,有趣的,想不通的,难过的,或者认为父母做得不对的,都可以写下来,然后我们互相回信。现在这样的交流已经坚持了一段时间,通过儿子的笔,我第一时间知道了自己的不当之处,随时调整自己的言行。而且写信可以让一些当面难以启齿的话自然的在笔端流露出来,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最主要的是写信可以让我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避免一句脱口而出的无心之话给孩子带来心灵的伤痛,让自己追悔莫及。有时候我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或者是自己的压力也写给他,听听他的想法,也让他提早对社会有个认知,并能理解父母。
我很感谢好友推荐了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给了我答案,让我更加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同时努力去做到,无论将来他走到哪里,都做到“问他、了解他,但绝不判他”!
闸北实验小学四(2)班  张睿昊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