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一座通向孩子心灵的桥

孩子是上天赐给每一对父母最好的礼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可以演绎出属于各自的精彩人生。
我是一名小学五年级孩子的家长。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了,相信不少家长都会发现孩子发生了一些变化了:没有原来听话了,也没原来那么主动地跟爸爸妈妈说啥了,多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心思也更散了,学习成绩甚至也出现了波动……是孩子发生什么问题了吗?不,我倒觉得可能是需要家长好好思考一下的时候了。
不得不说,现在中国的孩子很辛苦,这也是近些年一直被热议的话题。学业负担很重,业余时间很少,身体素质欠佳,心理健康堪忧……而家长们在担忧和抱怨的同时,又不得不做出同样的选择,把精力几乎都放在了孩子的学业上,而忽略了其它,以至于等某天发现孩子出现什么问题时,甚至可能出现不知道跟孩子交流什么、又如何交流的局面了。
这是中国当前较为普遍的教育现状,诚然,我们无力去改变目前的教育体制,但我们至少可以让孩子在一个更轻松、更积极、更健康一点的环境中成长,这或许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更多关注的内容了。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或许才能让我们在今后孩子需要的时候,真正帮得上孩子。
那么,该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呢?我以为,应该通过交流和沟通,建立与孩子之间通畅的渠道,更多地了解孩子,贴近孩子的内心,并给予积极的引导,从而带给孩子积极的影响。具体说来,我觉得主要有三方面的事情可以去做:
一是更多地了解孩子。
这里所说的了解不仅仅是对孩子吃、穿等生活方面的了解,更多的是对孩子精神方面需求和状况的了解。比如,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今天开心与否?是因为什么事情?再比如,了解孩子最近喜欢读些什么书,在玩什么游戏,关注些什么电视节目,在学校跟同学们的交往如何,等等。这些情况可能孩子不会主动跟家长说起,需要家长通过日常的观察、陪伴甚至参与其中,才有可能了解。也只有家长肯花时间去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和参与孩子的世界,才有可能了解孩子在想什么、会去做什么,才有可能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
二是跟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
应该说大部分家长,每天都会跟孩子进行交流,尤其是学习辅导方面。在这里,我想提醒的是,我们跟孩子的交流总是有效的吗?除了学习以外,我们是否还跟孩子交流其它的东西?有效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是孩子乐于接受的,单向的不是交流,是指令,是说教。当发现孩子开始不愿意听我们说或是听了没反应,再或是不愿意跟我们说什么的时候,我觉得家长就要反思一下是否我们跟孩子的交流方式出了问题。
要实现有效的交流,家长首先要做到学会倾听。在跟孩子交谈时,不要急于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脑先倒给孩子了事,填鸭式的教育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孩子了。静下心来先听听孩子的想法,听听孩子想跟你说什么,尤其是在孩子还愿意跟你说的时候。听明白了,家长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跟孩子聊,同时也是保护了孩子想跟父母交谈的愿望。
其次,家长还应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想法。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个性化思维也在同步发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个性化观点也是让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交流中对孩子想法和观点表示认可、支持和鼓励,正是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的有效途径。这个过程会让孩子感受到重视,感觉到平等,那么孩子也自然就更愿意跟家长交流了。至于说孩子的想法有不够正确不够完善的地方,那不正是给了我们家长发挥作用的机会了吗?
三是适时地给予孩子积极的引导。
了解了孩子在想什么,孩子愿意听你说,也愿意跟你说,那么我们就已经成功地搭起了一座通向孩子内心世界的桥梁。现在,我们可以对孩子发挥积极有效的影响了,可以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合适的机会传递给孩子了。请仍然注意,孩子需要的不是说教,而是引导。像朋友一样给出的建议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更最要的是,家长在孩子面前更应该以身作则,用行动给孩子做出榜样。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继续接受来自你的建议。

     孩子在成长,环境和情况也会不断发生变化,需要家长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努力,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健康,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也请家长们都记住,教育的目标不应该是培育出千篇一律的果实,每个孩子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优点,家长应该做的是帮孩子去发掘它、实现它。也要时常提醒自己:成长比成才更重要、快乐比分数更重要、健康比证书更重要,去帮助孩子真正实现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教育目标吧!

 

                                                 五(2)班 张恺馨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