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生活的多面手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在每个父母的眼中自己的孩子却是那个唯一,到了学校,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予不同的辅导,创造出不同方面的人才,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吧!
作为一个家长,一个父亲,我今天想分享我的感悟。我的理念是培养孩子成为生活的多面手,也就是说,希望他能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涉猎,希望他能够在他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多的学会生活。试想,一个物理系的博士生如果不能给家里换个灯泡,体育系的高材生在团队竞技中完全没有团队精神,这样的人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了。
我的孩子一生下来,和其他的家庭一样,我们都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中。但是我从第一分钟开始就提醒自己,孩子首先是属于这个社会的,我们为人父母的责任是为社会培养一位有用的人,除了学习成绩,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与人为善,懂得如何分享自己生活的喜悦。我们不能单单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塑造孩子,将自己年轻时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给他。根据这样的想法,我们鼓励他尽可能去尝试他喜欢的东西,男孩子好动,我们给予他学习游泳,跆拳道,棒球等等的学习机会,让他从这些运动中体会如何去拼搏,去争取,去学会团队合作。我们还鼓励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他体验劳动的快乐与艰辛,让他懂得尊重父母和他人的劳动成果。若干年后,当他独立存在于社会,他才不会给社会造成负担,我们也问心无愧于我们作为父母的名头。
孩子其次是属于他自己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和尊严,而这些都不是父母所能主宰的。每个父母都希望有一个听话的学霸孩子,可是往往事与愿违。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已经不希望我们像小孩一样的呵护他。我们尊重他的选择,认真听取他的意见,鼓励他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他的任何一个点滴的进步都是对于我们父母最大的肯定。
孩子最后才属于我们做父母的,我们也许想着他和我们一起出去旅行,一起分享各种喜悦。我们需要孩子的陪伴,同样孩子也需要我们的陪伴。我们经常和儿子进行朋友式的交流,通过交流来了解孩子,通过陪伴帮助他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孩子永远是父母心中的最美的天使,我们有责任给予他最大程度的指导和安慰。
在这样的理念的支持下,我对于子涵一直是比较宽松的管理模式。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责备,多一点关爱,少一点骄纵,多一点耐心,少一点冲动,多一点倾听,少一点训斥也是我一直遵循的。他成绩并非名列前茅,但是他热爱生活,热爱运动,喜欢交往,有自己的个人爱好和一技之长。我们还特别专注培养他的动手能力,希望他将来能轻松应对生活中的各种状况,无论出现何种难题,都能找到好的方法去解决,也就是我所认为的生活的多面手。
四(1)班林子涵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