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是个平凡的孩子:圆圆的小脸,圆圆的肚子,留着妈妈剃的锅盖头,小小的个子(据说身高在班上排名第五,当然,是倒数),还有点近视,笑起来眼睛眯成两条缝;功课一抓就灵一放就散,平均每两周被某位或某几位老师投诉一次,每三周到一个月被爸爸妈妈“深度教育”一次;喜欢阅读、音乐、篮球,喜欢涂鸦各种汽车,讨厌奥数,没有什么特别拿得出手的证书……无论从哪方面看,东都普普通通,没有一点小宇宙爆发成为“牛娃”的迹象。所以当莫老师说“东妈,写一篇育儿经吧”的时候,我很是诧异了一下。不过正如莫老师所说,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呀。那么,就试一试吧。
在东从小到大的这些年里,我常常感慨的一点是:一个人对孩子的教育总是带着本人成长历程的痕迹,并带着个人境界的限制,而孩子在性格或习惯上的问题,其根源往往是父母。一年级的时候,小王老师说,小家伙在学校里跟同学们常起冲突,还会拿尺去拍同学的头。“可是,妈妈不要太过严厉哦,小家伙可能只是不太懂。”小王老师特别提醒。然而我们回家还是气呼呼地教训了一通。一刻钟之后,在东委屈的眼神里我突然想到:咦,那个一个不满意就拿起桌上的尺子敲孩子小脑袋的人不就是我们自己吗?而那个为了谁干家务、干得好不好拌嘴指责对方的人不就是我们自己吗?孩子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当镜子里的影像有了污渍,最应该做的难道不是洗脸而是擦镜子吗?自那以后,在看到东某些情况,比如坐姿不够端正、吃饭的礼节不够注意或是拖拖拉拉……的时候,我总会习惯性地想一想:是不是我们自己也存在问题呢?而事实是,每次“一想”都会觉得非常惭愧,而自己改起来确实也都需要一番努力。所以,在性格和习惯的培养上,我们有什么资格对孩子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呢?这在人格上就是一种不平等和不尊重。要改,就让我们一起下决心好好改。
欣慰的是,东虽然有很多缺点,却十足是一个爱阅读的小书虫。东在两三岁的时候就对妈妈手里的书很感兴趣,常常倒拿着绘本在旁边有样学样。幼儿园中班起,他开始了阅读,每天都要读,就像上了瘾。书籍和音乐是属于灵魂的。我们深切地理解,当一个人在广大的精神领域向他打开的时候,所感受到的那种欣喜若狂与义无反顾。所以,对于东读书,我们始终有求必应,但会进行筛选。前一阵子,受到莫老师的启发,我们开始了每周一晚的古文共读。一开始是散步式的篇章选读,慢慢地进入了断代史式的递进阅读。从《关雎》、《蒹葭》、《陋室铭》、《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到《晏子使楚》、《古诗十九首》,我们一起在优美的文辞中徜徉,感受山水之乐和家国情怀。有一天晚上临睡前,我对他说,“宝贝,跟你一起读书是很幸福的。我想说,我们不是只为了让你语文成绩好一点,或是你可以到班里去展示才教你古文的。而是希望你了解,真正美好的文章是怎样的。我们希望,你会有欣赏美好的能力。”“我知道,”东很干脆地回答,“否则,你就不是好妈妈了。我是说,如果你只是为了我的语文成绩的话。”我想我会常常想起这段对话的。
而更让我们安心的是,东是一个宽厚的哥哥,每天都帮妈妈照顾刚出生的小弟弟。他在日记里对弟弟写道,“我很爱你。我从医院里第一眼见到你就觉得你很可爱。你那像苹果一样的小脸和葡萄似的乌溜溜亮闪闪☆☆☆的大眼睛,和你总是一见我就绽开的笑脸,还有你在我给你装的第一个玩具中手舞足蹈的样子……你每一天都让我喜欢你多一点。……当你哭时,我第一个冲过去。有一次吃晚饭时,你在里屋独自玩耍。突然,你大哭起来,我立即冲进去,使出全身解数哄你。看你不哭了,我才回去。但不一会儿,你又哭了,我又回去哄你……就这样反复几次,妈妈来了,我才去吃饭。可我一点儿也不生气,谁让你是我弟呢?”这一点应当感谢东的爷爷奶奶,他们的良好家教培养出了兄友弟恭的儿子们,给第三代做了很好的榜样。
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实验小学的老师们,她们帮助我们认识到:平凡不等于平庸,宽容不等于放纵。在这几年里,我们与老师们时时沟通,常常会看到孩子真实客观的另一面,对自我修养和对孩子的教育常常有醍醐灌顶的新认知。有莫老师、吴老师、王老师、陶老师……这么多的好老师,不仅是孩子的幸运,更是我们的幸运。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我们和东都是平凡的人,有优点,有缺点,但重要的是有彼此相爱,以及创造和感受幸福的能力。我们很高兴,在孩子的生命中,有你们!
四3中队 杨东临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