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课堂书走好人生路

     21世纪的社会完全进入了信息时代,拔地而起的高楼、日新月异的科技……无一不考验着人们的各项能力。人除了需要学习知识以外,还有其他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抗压力、应变力、想象力等等。这些能力可以使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发挥其最大的能量,在人生的大学堂中游刃有余。

试问当今社会最缺的是什么?人才!怎样才算是一个合格的人才,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衡量标准,我们会为了成为自己心中的“人才”而努力拼搏,也把这样的厚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成年人之所以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只是简单地活着。工作是谋生手段,成年人的生活中不应该仅仅只有工作,还有更多美好的事物要去做。

成年人如此,学生亦如此。

如果我们想做自己想做的事,那必须把我们该做的事做好;如果我们想走自己想走的“路”,那必须把我们该走的“路”走好。这里所说的该做的事和该走的“路”,就是我们需要在课堂上学习的基础知识。课堂上的学习规范了我们的道德行为,让我们从一个少不经事的懵懂娃娃成为了一个有思想的社会人。它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生活知识,交更多的朋友。也能拓宽我们的思路。在进入课堂学习之前,我们就如同一张白纸,经历了十年寒窗,白纸上出现了知识的印迹。可光凭这些“印迹”就想走好人生之路是远远不够的,纸上还需要更多的内容来点缀和充实,我想这就是阅历,一种人生的阅历,它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辅佐着我们越走越好。

学习,学习,学而时习之。如何“习”?有各种方式:作业、考试、课外习题、校外补课等。学业上有些孩子处在过于紧张的状态,他们的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可能会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下降,以至于忽视了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而造成心理上的焦虑,甚至是语言上的粗暴和行为上的暴力倾向。除了以上所说的集中“习”的方式之外,我认为旅行也不为是个不错的选择。课堂上的知识毕竟有限,还有更多的生活经验要靠自己去摸索体会。这里并不是指不用学习,天南地北地到处玩,而是把所掌握的有限的理论知识用到无限的实践生活中,让所学的知识在无边界的宇宙中自由翱翔。旅行是一个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哥伦布若不出去“走走”,新大陆的神秘面纱将不知何时才能被揭开。孩子们可以在游玩的过程中学到生活常识,悟到人生哲理,更能了解到全新的知识体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任何知识都重要,因为它会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旅行时的我们心情是愉悦的,放松的,那时候的想象力是很活跃的,它带领着孩子去探知未知的领域。通过如此“学而时习之”的方式,比起在课堂上一本正经地学习更能令孩子们理解和接受。

    有些家长也许会说,在每个人生阶段都有其该做的事请,学生时代就该好好读书,其他什么都不用管。西方有句谚语: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而不是只会答题的学习机器。现在的一些大学生有很多不良的道德观和生活习惯,让人觉得还不如幼儿园的孩子。也许你以为已经带着孩子走到了一个顶峰,其实孩子已经错过了很多同龄人该有的欢乐,以及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八个字可以用不同的关联词表现出不同的意思,无论是“一边…...一边……”的并列关系、还是“因为……所以……”的因果关系、抑或是“不但……而且……”的递进关系,都可以看出侧重点是后者。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旅行吧。在旅途中,他们心中的疑问和谜团会一个个被解开,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五(3)中队虞果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