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培养孩子出色的智力,家长们会做很多功课,但却忘了最重要、但却行之有效的手段——阅读。人是用语言进行思维的动物,语言的清晰度和思维的清晰度成正比,语言越清晰,思维就越清晰,而阅读恰好可以帮助语言增速发育。可以说,一个人的智力启蒙、道德养成、素质培养,以及他创新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阅读。
家长常会责怪孩子学习成绩不够好,但是学习不好的根源是什么?很多家长在纳闷:为什么我的孩子刚开始读书时学习特别好,越往后越不爱学习,这是为什么?怎么做才能让他重新喜欢学习呢?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会阅读,缺乏阅读。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学习上潜在的差生。小学初始阶段,仅凭聪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一个不阅读的孩子,他的基础就会非常薄弱,知识结构非常单一,一旦面对比较复杂的学习任务,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与之相反,一个酷爱阅读的孩子,即便从小学习成绩不是很出色,也会在将来拥有很强的爆发力。一旦他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就会使成绩一日千里、迅速进步。
那么阅读到底有哪些好处?
1.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这是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孩子在学校学到的主要是课本知识,孩子如果只是掌握课本上的那点知识,那么知识结构难免单一。阅读有益的课外书,不但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会为人处世等,而且可以增长见识,做到不出家门而知天下事,不出国门而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2.读书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那些主人公具有美好品格的书籍,那些富有人文精神的书籍,很容易在阅读者的内心引起震荡。比如读鲁迅的书《阿Q正传》《祝福》《伤势》,会被鲁迅的赤子之心打动;读李白的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会被李白的傲骨打动”;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会被主人公保尔不向命运屈服的钢铁般的意志所折服等等……这些向上的精神会对人格起到升华的作用,并可以促使一个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3.读书可以给我们打拼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
读书能够祛除内心的浮躁,让一颗心沉浸在文字宁静的世界里,所以,读书人不会无奈和茫然,因为有书为伴;不会孤独和寂寞,因为有书为伴,才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4.读课外书有助于积累词汇,提高写作能力。
因为读的书多了,孩子的心中自有一个“小书库”,不管遇到什么题材的作文,孩子心中的那个“小书库”就会开始“自动搜索”有关的知识,如此,不至于在写作文的时候东拼西凑只为凑一个字数。一定要记住,读书,是孩子写作水平的修炼法门。
5.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孩子在学校主要依赖老师、教材和课堂,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看喜欢的课外读物能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吸收知识,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为读的书多,一些较难的学习领域他就会有接受的能力,并能更好地理解与学习,这是任何辅导班也做不到的事情。
6.培养出孩子无形的气质
多读书的孩子,他的言谈举止总会有一种气度,那是任何金钱也买不来的气质,这样的气度,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因为读得万卷书,孩子所接触的层面就会广,在与人交谈时,才不至于畏手畏脚、毫无胸墨。
7.激发孩子的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
一个几乎不爱读书的孩子,他的语言能力就会差,如此一来孩子的交际能力会很弱;因为语言能力差,孩子就会越发的不爱与人沟通,与人交流,时间久了,孩子变得沉默甚至寡言、木讷,这是值得我们家长深思的问题。
然而,阅读一定要在快乐的情绪中进行,如果孩子阅读不快乐,最后依然会一无所获。有些家长知道阅读的重要,也特别想让他多看几本书,于是就强压着孩子,看不完书不许玩,如此一来,孩子在阅读中就得不到快乐的体验,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倦情绪。
阅读的内容应该尽可能得广泛,尽可能把丰富的阅读材料提供给孩子,至于他最终选择什么,可以让孩子自己来决定。此外,我们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和优秀,唐诗、宋词、论语、大学等等经典不妨拿来读读、学学、背背。
有些人会认为让孩子从小看书、背诗,未免太过辛苦,很难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但对于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来说,拿着书和抱着电脑是一回事,看书和上网、看电视也是一回事,阅读并不等于剥夺了孩子的快乐。
还有人担忧,让孩子从小就读很多书,是否会束缚他的想象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看同样的文字会有不同的联想和感受,谁说不是想象力在作用呢?
至于有些家长担心的阅读太多会影响孩子的数理化学习,其实也是完全不必要的。事实上,每一个成绩非常优异的孩子,一定是文理兼优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无论是从学习知识、获得技能、还是修心养性、陶冶情操,阅读都是极其重要的!
上海市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三(8)班 卞梓恒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