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睿智之路


那是一个寒冷的早晨,孩子终于慢慢苏醒过来。她打量着周围陌生的环境,天花板上的日光灯彻夜不灭。如树梢般林立的,是每个床头输液的支架。重症监护室里的医生和护士们正围在不远处一架床前不断的忙碌,不同的设备和药物轮番上阵,除了心电图回声,室内悄无声息。孩子意识到,那些人在与死神进行殊死的斗争。她的身上布满了针孔,刺痛感依然强烈,可是,孩子似乎表现出与她的年龄并不相称的冷静。她充满同情地看着周围昏睡的孩子们,微笑着关注来回穿梭的护士,默默地数着输液瓶中的盐水,一滴又一滴。妈妈托护士带进来一张纸条:“宝宝别怕,妈妈在走廊里等你”。孩子笑了,略带得意地对护士说,“这个我知道,我妈妈一定会在外边等我的”。送进去的两大包纸尿裤,孩子一张也没有用。60小时重症抢救监护后转入普通监护室,推出重症病房见到妈妈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饿,我要上厕所”。好不容易排出三天的宿便后,又连续拉了好几天肚子,把集聚在体内的抗生素等药物排泄完,几乎走不动的她脸上表情扭曲,可是她却很淡然地说,“重症监护室里的每个阿姨叔叔都很忙,一直在抢救病人,我就尽量不给他们增添麻烦了”。直到在普通病房的第四天早上,当我醒来看到宝宝趴在床沿上绽放了久违的笑容,我顿时觉得世界从此明亮了起来。

从牙牙学语到知书达理,从懵懵懂懂到进退有度,我相信,是阅读让孩子的身心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她刚能在床上坐稳,我们就每天给她播放幼儿节目。到了满地走的时候,家里墙上挂满了各种彩图对她加强识记非常有帮助。带她旅行时,竟然会跟外婆稚声稚气地解读“外婆,那边是中国石化,这边是中国石油,他们不一样”。三岁不到的她就跟着爸爸走遍了周围的图书馆,借遍了各种五颜六色的童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进入小学前,基本已经能自己看简单书报,认识近千汉字,5岁时就会提醒妈妈“老公的公”和“工作的工”不一样。最近,已经看完很多人物传记的她,还跟妈妈一起讨论历代帝王将相的经典故事,从中吸取了不少国学之道。家里的书籍层层叠叠,爸爸准备为她设计一架更大的书橱。我们坚信阅读可以让她思维冷静,视野开阔,能带她走进更加奇妙的世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除了有字之书,我们还让她广泛接触风土人情。每年夏天,我都会组织一帮闺蜜带上自己的孩子,到贫困大山乡村里去做公益捐助。孩子们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发现祖国河山的美好,更重要的是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帮助那些亟待帮助的留守儿童。在这样的坚持中,瑶瑶有了一颗善于发现和乐于助人的心,也有了对社会最底层生活的感知,逐步开始树立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观。除了深入社会,我们全家也很注重孩子对红色记忆的熏陶。那一年夏天自驾去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爸爸提前将沿路的景点和故事编辑成一份文档。每当快要接近目的地时,就让她打开手机,大声朗读给车上人听。峰回路转、残阳如血,一路收获的,既有江山如画,也有壮丽史诗,更有万丈豪情。看草原、潜海底,这是领略自然的美;收稻谷、喂马匹,这是体验劳动的美;叹人物、数风流,这是感悟信念的美。种种阅读和经历,看似无用,但我知道,在未来人生的关键阶段,这些积累,会让她独立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和抉择。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很慎重地跟我说:“妈妈,将来我要修改中国的宪法”。为了这个伟大的理想,我觉得更有责任引导她在通往睿智的路上不断前行。也许她真的会做到呢?我祈祷,也期待。

四(1)班李姝瑶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