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其实是培养习惯,从而养成行为习惯的一个过程。关于如何培养学习习惯的问题,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独特的做法。在此,就谈一下我们是怎样做的。
一、明确计划:
制定计划要发挥孩子积极性,家长不能代替,应该提出指导性意见,督促孩子严格执行计划,不能制定完计划放在一边。计划可以调整,但不可放弃。如何利用好放学、双休日及寒暑假时间,对于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放学后要积累,双休日需整理,寒暑假倡提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事半功倍。
二、自我养成:
在学习中,除了一般的字典、词典之外,各门学科都有专门的工具书。家长要指导孩子多利用工具书,应给孩子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这方面习惯养成了,将终生受益。
三、善于请教:
指导孩子随时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向老师请教,向同学请教。如果翻开书本就能解决的,最好自己解决。有些疑难问题,如果自己有尝试性答案,带着答案去请教,要鼓励孩子多问,能提出问题是学习能力的最强体现。
四、举一反三:
鼓励孩子一题多解,习题常常不止一种解法。孩子在完成作业时,如只写一种,那么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想一想,是否还有其它的解法。如时间允许,可以整理在另外的本子上,对错误之处进行归纳、整理,这样收获会更大。
五、重视预习:
课前预习是掌握新知识的关键点所在,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发现疑难,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更具针对性。预习要带着问题上课,在课中着重听讲解,并做好笔记。由于在校的时间有限,在家作业过程中一定要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消化,查阅课堂笔记,直至弄懂。
六、及时复习:
复习就是消化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复习必须及时,否则将要多花好几倍的时间,而且效果不好。每天尽量把当天的东西都复习一遍,每周再做总结,对记忆性知识的复习,每一遍的用时不需多,但是反复的遍数要多,以加深印象。
七、立足课本:
对于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及知识点必须要求全部掌握。那么,怎样才能检验是否确实掌握了呢?从平时的作业、练习、测试中查找不足,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查遗补缺,反复抓、抓反复。
八、向外延伸:
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阅读习惯跟随人的一生。阅读不仅限于课本,更多地是指课外读物,如童话、寓言、文史、常识书籍等。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句,同样也是集中注意力和强化记忆理解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孩子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就能犹如物理学中惯性的力量,朝着既定的目标,稳步向前。
四(8)班 韩丰璠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