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作为家长,我们一直比较困惑的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每个孩子性格都不尽相同,有时在别人身上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自己孩子身上似乎就不那么奏效;今天有效的方法,可能下周又行不通了…教育孩子何尝不是一个不断试错和纠错的过程。
老师让我来谈谈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尽管女儿已是三条杠的副团长,但是看着还有很多这样那样不足的女儿,想到自己时不时也会变身“咆哮教主”的形象,我有点惭愧。今天我就抛砖引玉地把自己的一些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一、 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
我认为教育方式要与孩子的个性特点相契合。例如我的女儿,她非常在意学校老师和同学对她的评价,她希望成为别人眼中的优秀学生,有很强的上进心。因此,我们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培养她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她有对自己的自我要求。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她学习的内在动力很大一部分是获得别人肯定的评价,我们更希望对于知识的渴求能成为她学习的内在动力,所以我们尽量要努力的是培养她主动学习的习惯、不懂就问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让她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阅读的快乐,从而激发她的求知欲。
二、 积极的建议和引导
自己会有这样的体会,源于和女儿同学妈妈的交流。女儿的同学是一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娃,更让我羡慕的是他显而易见的出色的自我管理、自控能力。在和他妈妈的交流中,我仿佛找到了答案:给他建议和引导,而不是过多的包办和干涉,让他学会自我管理。
曾几何时,我总是给女儿安排好一天的日程,老是想着填满她的时间让她能更快的进步提高。久而久之,她的学习虽还不错,但学习中往往总是被动大于主动,还老是抱怨自己没有过多的空余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给他建议和引导,让他学会自我管理。”同学妈妈的话适时点醒了我。“妈妈建议你可以……,当然妈妈不干涉你的决定。”“妈妈给你布置好这一周的任务,由你自己安排什么时候去完成。”虽然在学习中我还是给她以指点和帮助,但适度的放手不仅让自己有了些许轻松,更让我看到了女儿可喜的变化,对自我的要求并没有因为我的适度放手而放松,学习的效率却提高了,自主学习、时间管理的习惯也更好了。
女儿的改变让我有了这样的体会:作为父母,往往会因为觉得孩子还小,便喜欢帮着他们做出这样或那样的决定,完成这样或那样的事情。事实上,过多的包办和干涉,会将他们潜意识里自我管理的意识和习惯消耗殆尽。所以,相信他们可以,他们才能可以。
三、 家长尝试着自我改变
女儿曾对我说:“妈妈,你老是让我看书看书,而你自己却一直在看手机玩,不公平。”“我……在看电子书。”“骗人,你明明一直在看朋友圈。”
是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看书,又怎能苛求一个小孩子一日之间成为一个小书虫呢。要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看来得从自己做起。现在她在房间做作业,我们会在客厅看书,女儿现在会对我说“妈妈,你好幸福哦,可以看书,不像我有那么多作业要做”,虽然是抱怨,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把阅读视作是幸福的事情,现在看书已成为了她学习之余最日常的放松方式。
这样的一件小事,也让我了解到“孩子的问题是父母的投射”的真正涵义。孩子们就像一面面镜子,照见我们所有的自己。所以,在教育女儿要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之前,我们应该先审视一下自己。虽然改变很难,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性格已经定型、习惯已经养成的大人们而言,但为了培养孩子更好的习惯,唯有首先改正自己的一些不足,才能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
一些小小的感想和体会,源于自己的尝试以及和其他爸爸妈妈的交流。教育孩子,虽然苦在其中,却也甘之如饴,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
二(7)班潘怡廷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