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纪伯伦在《先知》中写道:“父母是弓,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在陪伴儿子亦步亦趋的成长道路上,我一直在思索:该如何做个好的“射者”,指给孩子合适的方向和初速度。这里,我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些自己教育孩子中的点滴和心得。
在孩子的人生观教育上,我一直努力带给孩子有高度的视角,让他对美好的事物有认知和鉴别力。陪儿子欣赏名曲、带他四处旅行、鼓励他多户外运动、和他一起博采众长地阅读是我这些年一直不懈在做的。我希望孩子热爱生活、开朗热情、对世界怀有好奇心,只有这样,他才能打开心胸迎接生命,有足够的空间去成长。当大家都在仿效武亦姝“才女教育”的时候,我倒认为成就一个爱诗词的孩子并不一定要局限于让他每天在家里读诗。寒假里,我带孩子去洛阳的白园,他在游园了解了白居易的生平后情不自禁背诵起诗人的名句;我带孩子踏青,在一片美景下,他自然关联起古诗词中的山水,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联想。让孩子看到万紫千红的春光,也就是带他走入自己和谐发展的人生。
在孩子学习教育上,我比较注重推动孩子去掌握学习方法,鼓励他慢慢学会独立自主学习。“吾生而有涯,吾知而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怠已。”如果从小只教孩子刷题,不能引导他以点带面地融会贯通知识的话,孩子长大后只会沦为知识的奴隶,更不可能具备创造知识的能力。对于我来说,旁敲侧击地协助老师“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孩子一年级暑假开始跟教练学习游泳,几次训练后,他基本能把握蛙泳的泳姿和换气要领。在他“小有成就”的时候,我买了两本图解游泳书籍给他,让他自己通过看书去思考:不同泳姿的共通点在哪里?教练指导的关键点在哪里?如何调整可以让自己游得更快更好?孩子通过书上的指导和自己的思考,在泳池里表现得更自信,在后面学习蛙泳和仰泳时更能快速把握要领。学习游泳如此,学习其他知识更是要用方法去推进,我期待他文理兼修,灵活综合掌握知识。
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上,我比较赞同“身教重于言传”的观点。孩子是我们的镜子,孩子的习惯“照”出了我们自己的言行。正如李莉校长所说:“如果你想要孩子爱读书,必须自己手不释卷。”我一直尽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读书氛围。在餐厅、卧室、书房,在家里几乎每个孩子可以随手拾取的位置我都放置了书橱和大堆书籍。他平日早起时、茶余饭后、睡觉前,都会自己翻看。读书的氛围是会相互影响和传递的。一个闲暇的双休日午后,当我看着儿子捧着书津津有味地阅读,三岁大的女儿似懂非懂地在他旁边安静地坐下,拿出她自己的书随时涂鸦时,心里泛起丝丝欣慰。
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生长曲线是的不同的,没有一种教育模式可以简单地按部就班,孩子当下的年龄,如何教他们读书做人,提高他们的个性修为是家长们都乐意分享交流的。唐代刘晏总结了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提出“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教育观,强调读书人需先培养器量、胸怀和见识,掌握好的方法和习惯,方可去执着于具体的书本知识。这句话一直是我育儿的指引。孩子在成长,我也在不断学习和修正自己的为人父母之道。我希冀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着,于无穷中看中目标,用力引满,使孩子这支箭迅疾而又遥远地射向天空。
二7班 戴宇辰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