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和所有的妈妈们一样,初为人母,总是从措手不及的喜悦中开始。对于育儿这件事,从来不敢偷懒,就好像每次出门旅行前会做厚厚一打攻略一样,从有经验的育儿专家,老师,妈妈们那里,不断学习,吸取经验和教训。育儿这本攻略,一做便是7年,并且还将继续坚持做下去。
我们总说,养儿容易育儿难,而我也深深知道,这个育儿的HARD模式,在娃呱呱落地后不久,便很快就会到来。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特点。在合适的时间,教孩子做适应他成长的事,不错过,不拔高,不强迫,不盲从。而每个阶段,我也在不断问自己,你希望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怎样才能慢慢引导孩子,朝着你希望的目标走去?
我非常重视儿子早期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的好处众人皆知,早期阅读习惯的养成将让孩子受益终身。而在培养阅读习惯之前,家里首先明确了两点要求:一. 不接触电视;二. 不接触手机。如果孩子能在手机,电视中获得快乐,他为何还要从其他途径获得?尤其是从没有音乐,没有动画的书中获得?少了给孩子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家长自然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孩子玩,教孩子认知,引导孩子开动脑筋,亲子阅读,那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从最简单的绘本开始,抓住孩子的特点与特长,帮助他尽快走上自主阅读这条路。
一开始我也是搜罗各大网站,寻找国内外知名绘本,挑选儿子喜好的书籍,每天定点定时,逐字逐句,给儿子指读。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我们没有非常应试性地去学认字,读四五快读,因为小孩子的记忆力非常强,一本他喜欢的书,反复读几遍,他自然就能将书里的内容全部记在脑中,然后借助绘本里的图片,依靠记忆,将书中的文字学会。平时出门游玩,他也对各种广告牌,店铺名称,路牌等非常感兴趣,所以我们会特意让儿子帮忙给我们找路,找商店,所以识字这条路,走得很轻松愉快,贵在父母的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其次,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是像早起要刷牙,一天三顿饭一样,成为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孩子有没有这样的习惯,关键也在家长的长期坚持。和大多数父母一样,一开始我是将每天的亲子阅读放在睡前,相对安静的环境,没有外界的干扰,一年365天,每天都会督促自己要坚持,陪伴孩子一起阅读,让他爱上书本里的世界。慢慢你会发现,睡前不看书,孩子反而会不适应,有时回家晚了让他直接睡觉,他反而会吵着要看书。亲子阅读这条路坚持走下去,随着孩子识字量的增加,你会发现,从亲子阅读到自主阅读,是一件水到渠成,顺势而为的事。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阅读的速度和阅读的范围也会不断提升和扩大,阅读这件事越是投入,专注力也会越来越高。孩子的“小宇宙”会成井喷式爆发并无限量地向外界不断吸收新知识。我对儿子说:“你的肚子里藏着一个图书馆,你每看一本书,图书馆里就会多一本书,当你的图书馆规模越来越大,你会成为这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当然,不可否认现在很多学习软件也很强大,但是我没有在这方面做更多的研究,因为我问自己:一个iPad和一本书,你希望孩子对哪样更感兴趣?记得小时候,和儿子一起读过一本叫《It’s a book》的书,生活在数位时代的驴子,只知道电脑与网路世界,不知道书是什么,因此他很好奇地看著猴子手上的书,并以电脑使用者的立场问了猴子一连串的问题:“它需要密码吗?”“可以传简讯吗?”“可以无线上网吗?”“玩推特?”但猴子总是淡淡地回答:“不。这是一本书!
后来,驴子拿走猴子手上的书,虽然一边抱怨字太多,却还是不自觉的沉迷在故事当中,忘了时间的流逝……
所以从小出门,也许有些小朋友会带着玩具,带着iPad,而我一定会带本书放在包里,因为书本已然成为了儿子“玩具”的一部分,能让他立刻沉浸到书本的世界里去。 我觉得这种主动探索,索取型的学习方式,远比电子产品灌输式的学习方式,益处更多。说起儿子从小玩具的挑选,我的选择也比较单一,从婴儿时期的一些益智类玩具过渡到小汽车和乐高,儿子慢慢长大,对玩具的喜好也越来越单一,因为我认为太多的玩具种类,不利于孩子阅读和专注力的培养。家长潜移默化的引导,其实对孩子来说影响是很大的,当他会自己跑进玩具店给自己挑选玩具的时候,那必定是去找乐高。
对于孩子来说,“玩”肯定是占他们主导思想的,但是如果让他们觉得,看书也是“玩”的一部分时,那阅读这件事就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当你发现买书的速度已经跟不上孩子看书的速度了,那是孩子给父母的肯定。孩子的成长源于家长的坚持,孩子的进步是家长坚持的动力,相辅相成。父母花多少时间在孩子身上,孩子都会从点滴中展现。所以不要谈对孩子的期望有多高,首先应该问自己,愿意花多少时间在孩子身上。我不赞成说,孩子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学得进就学,学不进也不强迫他。作为过来人,我觉得对小时候是留有遗憾的。就目前年龄段来说,我觉得孩子的习惯是靠父母培养的;孩子的潜能是需要靠父母去挖掘的,学习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点滴的累积,和孩子一起努力,引导他们多阅读,多思考,多动脑,做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者,你慢慢会发现,孩子的接受能力会被无限扩大,他们不会像块小海绵,最终成饱和状态。
不做偷懒的父母,和孩子一起努力,你没有理由偷懒。
一(2)班 周子棠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