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与“自由”

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初为人母的我们来说都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从金奕安呱呱坠地开始,我们几乎每天都会花上一段时间陪伴她。通过日复一日点滴的陪伴,作为家长的我们逐渐了解她的个性,也“因材施教”慢慢摸索着适合于她的教育方法。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不仅包括最基本的待人处事的基本礼仪,也包括在她第一次尝试某项事情前让她知道衡量这件事的“标准”,帮助她一起制定这个“标准”。在她幼儿阶段有机会需要上台讲故事前,我们要求她在我们面前反复演练,直到她能够面对观众流利且大声地把故事讲完整。第一次的成功帮助她建立起足够的自信来面对第二次、第三次的演讲,同时第一次的标准也会在孩子的心中会留下深刻的“烙印“,并自然而然成为她第二次、第三次上台时的自我要求。

 

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孩子的状态可能会起伏不定,偏离标准的情况也会时有发生,这时我们会提醒她,如果涉及到我们认为原则性的问题,比如涉及到学习习惯的问题,我们会非常严厉地批评和斥责她并告知后果,直到让她明白这些标准是她必须做到的,不允许任何偏差的存在。

 

然而,随着她年龄的成长,过多的条条框框可能会造成她的逆反心理,也会束缚她自身独立性的发展。我们选择给予她越来越多的自主空间,小到阅读的书目、时间的安排,大到兴趣爱好的选择,学习目标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尝试让她自行作出决定并承担这个决定所带来的结果。

 

给予自由并不意味着完全放手。我们慢慢从“规则制定者”转变为“旁观者”加以引导,而做好这个“旁观者”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聆听和交流。无论学习或工作多么繁忙,我们每天都会有一段固定的交流时间。在每天临睡前,她会与我们分享这一整天她在学校里的所见所闻,同时她也愿意聆听我们的分享。有时可能是快乐的事,有时也会有抱怨,通过这种“朋友”之间的聊天方式帮助我们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帮助我们了解她内心的想法,同时也让她更乐于接受我们的启发和提出的建议。由于二宝的原因,爸爸晚上陪伴她的时间会相对多一些。然而我们发现爸爸有质量的陪伴会起到一些不同于妈妈的“化学效果”。爸爸通常比妈妈更严肃也更直接,但爸爸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会和妈妈有所不同,有时更自信淡然不拘小节,有时更有“闯劲”,这些对于孩子的积极心态的养成会起到正面的帮助,也会比妈妈的“唠叨”带给她更深刻的记忆。

 

给予自由的同时需要给予不断地鼓励和肯定。陌生的环境,不可预测的结果,这些对于需要自主做出抉择独立面对的孩子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无论她做出选择最后的结果是好是坏,我们都会给予鼓励并提出改进的建议。我们也一直对她强调过程的重要性,淡化结果,“胜不骄,败不馁”,只要她有勇气参与并努力了便好。我们鼓励她参加各项学校活动,无论是达人秀歌唱比赛、跑步比赛,还是班级中的各项小活动,比如分享队会,竞选等等,无论是否获得名次,只要有勇气参与并付诸努力,就已经有所收获。在我们持续地鼓励之下,她现在已经可以更自信更主动地参与和迎接各种任务和挑战,长此以往,有时她的大胆和积极程度甚至超越我们的预期。

 

给予自由的同时我们也不忘审视自己。孩子就像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有时候我们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事都会对她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们而言,更好的引导方式有时就是通过自身实践。我们时常督促自己要给她树立榜样,保持乐观的生活和工作态度,保持对彼此的信任和关爱。这些胜过言语的行为指导,也一定会帮助我们为她营造出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她能够以更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成长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三八班金奕安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