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的严格妈妈

很多人印象里,我是个温和的人,对待女儿也一定是位温柔的妈妈;而熟悉的人,会觉得我是个“虎妈”,一提女儿学习就亢奋,对女儿要求也很严格;自我评价,我是在“鸡血”与“鸡汤”之间摇摆,育儿的过程,算是煲的一锅“鸡血粉丝汤“吧。为什么呢?

首先,在学习上,我该是要划分在“鸡血”阵营的,因为总要“逼迫”小女做一些有难度的事情。难,对孩子来说,无非是两点:一是有困难,二是觉得烦。

当孩子要去挑战自己高于自己水平或者没做过的事情时,会觉得有困难,怕失败;当孩子在挑战过程中遇到瓶颈时,会觉得乏味,怕吃苦。畏难,就会退缩。如果是小女通过努力就能达到的目标,我就会成为后退路上的一堵墙。比如说,平时女儿对英语学习是有很大热情的,会很自觉地打卡背单词、做阅读训练,上口语课也是兴趣盎然。但是只要提到考试,她就会本能地退缩。有次英语考试前,我和孩子爸爸先制定了一份学习规划表,带着这份plan去跟女儿“谈判”。果然,一开场她就有点抵触,问“为什么我要考这个呢?我的同学都不考”。我们跟她说明参加考试的目的,是检验她一年以来的学习情况,为以后的学习计划做参考,是跟自己比赛。她松了一口气。“可是我觉得比我学的难呀,我怕考不出”。嗯,还是怕。于是,我们拿出那份规划表,跟她分析了她与考试目标的差距并不大,还有足够的准备时间的,也把安排的进度跟她细细沟通了,调整到她能够接受的强度。见有足够的准备,她愿意试一试。暑假里,她照着规划表学习,我们要做的,就是每天检查的的学习情况,在她有疑问的时候,耐心给她解答;在她松懈的时候,适当敲响警钟;当然,还要说一句“你一定可以的”来给她鼓励。暑假后,她已经完成了规划表上的内容,自信地踏入了考场。成为一堵墙,并不仅仅是堵住孩子畏难退缩的后路,还要是她坚定的依靠,以及向上攀登的基石。

其次,我对女儿很凶,不一定严厉,但绝对是严格。

可以不会,但是要用心学。孩子练琴,一首曲子怎么也弹不连贯。刚开始的时候,我也很焦虑,发火,但发现这并不能帮到她什么,因为她并不是不想弹好,而是不知道要怎样弹好。我一急,她更没办法静下心来弹。还不如我好好陪着她,在她弹错停下的时候,不指责她,而是让她自己缓一缓,摆好心态再继续练,有时我还会自己也试弹一下,看看难点在哪里,再与她一起突破瓶颈。但是绝对不会降低要求,蒙混过关不行,随意乱弹完成任务更是不行,太过分了我还是要用琴竹敲手心警告她的。

可以有不足,但是要不断进步。有时动手和责骂未必是最好的方法。女儿刚做绿化员时,班里小朋友打破了花盆,她也没管,被老师批评了。回来有点委屈,我觉得,我也是没有跟她讲过什么是绿化员的职责,就跟她上网查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和她一起制作绿化小报,带她到花店,让她用零花钱买了一盆花作为惩罚。通过引导,让孩子了解职责的意义,和做事的方法。

有时,我也会是一碗鸡汤。我会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工作关系,我是一名“夜班妈妈”,与女儿相处的时间并不多。但我会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去与她聊天,亲子阅读,旅行。

聊天时,我主要负责倾听。孩子总有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要与我分享,我会很尊重她的看法,虽然有些听着幼稚,但实实在在透露着她内心的喜悦,感动,低落,悲伤等等情绪,也便于了解我不在时她的生活状态。她也会问我一些问题,我未必能回答,但我并不吝于示弱,我会与她一起查阅资料,学习新的知识,也教会她习得知识的方法。

亲子阅读,是从很小就坚持下来的习惯。刚开始时是我读她听,慢慢过渡到她读我听,边阅读边解释字义,教她分段,划出好词好句。现在她早已能够独立阅读,但我还是保持着一个习惯,就是把她看的书都看一遍,这样我可以和她对书里的内容进行交流,听听她和我的感受是否一样,也多一些共同话题。

旅行是我们的共同爱好,小朋友不管是住房车,还是度假区,又或者是商务酒店,都能欣然接受。她喜欢去看古迹,也喜欢去游乐场;喜欢去山里捡树叶,也喜欢去海边踏浪玩水。我们会给她带一本写生本,觉得美丽的风景就画下来,有所感触的句子就记下来,让她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和随手记录的习惯。

所谓粉丝,大概就是我自己的一些小小心思。花时间看看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了解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需求。我会把枯燥的学习用游戏的方式贯穿在生活里,在她的语言发展期,玩一些词语接龙游戏,也会跟她来一场小小的辩论赛;在她对数字敏感的时候,玩一些数字配对的游戏,给她数字顺序、大小、单双数的概念。进了小学,就让她当当小老师,给我们家长上上课,提高她学习的热情。另外,我也会根据教学进度,把她的错题和教辅材料混在一起,出一张“个人定制卷”给她做针对性的练习。

有人说,育儿像升级打怪,有人说,育儿是牵着一只蜗牛散步。写到这里,我觉得,育儿也像煲汤,有时要急火快攻,有时要细火慢炖,还要根据汤料——也就是孩子的个性和需求因材施教。而家长,就是那个细心熬汤的人。未必能收获美味,但一定别有风味。

很荣幸能分享我的这些育儿心得,也很希望能和大家交流育儿路上的点滴经验。

二(2)班

范珞伽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