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随想

从幼升小开始,从有朋友圈开始,“牛娃”就开始满天飞了。奥数证书,英语证书,钢琴考级都成家常便饭,各自贴上“牛娃”的标签,让不少家长走入盲目补课的怪圈。关于家庭教育,初为父母的我们也在试水,也曾迷茫,最重要的是摆正自己的心态,坦然接受自己的孩子。

    我女儿(草草)幼儿时期没有上过任何早教启蒙,思维浅奥,中班开始到现在仅学习过英语和舞蹈。小学前识字全凭兴趣,拼音没接触,数学100以内加减法不熟,乘法口诀二年级现学,算是半个“零基础”了。所以当她拿到两个学期的“形象少年”真的蛮意外的,我不是什么“鸡血”妈妈,要说分享经验实在不敢当,就简单谈谈个人认为低年级小朋友需要培养的学习习惯和快乐成长中的一点感受。

1.  学会记录回家作业,并抓紧时间完成。在老师,微信群和“点点点”的协助下,小朋友基本是不会漏掉主课的作业,比较费劲的是让他们记住那些主课以外和需要家长协助的事情,以及完成的deadline。一年级经常会发生的一幕是,临睡前女儿说:“妈妈,明天要交***了。”为防止重蹈覆辙,我会要求她能够准确描述老师的要求并一回家就先完成作业,不要拖拉。作为朝九晚五的双职工家庭,我们不会给她制定时间表,到什么点必须做什么,唯一宗旨就是先把任务完成,才能玩自己想玩的。而我们下班回家只需检查并稍加辅导提高,用低投入换来高效率。

2.  学会自觉自律,在轻松环境中学习。女儿预习,听力都需要用到手机和PAD,常常放在旁边“一不小心”就去拨弄两下,在大人都管不住手要刷微信的时代,就不要去奢求孩子进行完美的自我约束了。我们不会为了让她不分心,把电子产品藏得好好的,相反会引导她看些有意思的电影,在学习之余控制好时间。她最爱在百度上搜索脑筋急转弯,成语接龙,国家首都,明星演员……每天都要给我们出题,乐此不疲。

3.  学做爱心担当,德智体美劳都要涉猎。小区里住着很多同班同学,我鼓励女儿经常邀请同学到家里玩耍,节假日到大宁公园做运动,发挥特长一起排个节目,这样既能和同学相互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她乐于当老师的小助手,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虽然也没见她得过什么奖,但精神还是难能可贵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父母自己要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榜样。孩子强大的内心源自父母的爱,这是原生家庭赐予的力量。他们的学习习惯就是父母对待生活工作的态度写照。作为一名80后家长,学生时代已经历过学琴,奥数,新概念,中考,高考…不敢说辛苦却深知其中的无奈。可是,为什么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孩子,会变得如此教条而谨慎,如履薄冰呢?这世界上的教育,其实没有那么多的道理可言。和孩子相处,也是一个陌生人闯入你生命的过程,只有在一路的磕磕碰碰,相互妥协之间,才能杀出一条让彼此都过得舒服的血路。只有你自己,才最熟悉你的孩子,最了解他的心智,最明白他的生长环境,只有你自己,才看到孩子和你一起读书时,清澈的眼睛和单纯的笑容。

    孩子外向开朗,就让他多参加活动多交朋友;孩子内向敏感,就多给他安全感,陪伴他。孩子喜欢和你讨论,就多问他问题。孩子抗拒英语,就给他讲讲中文意思。孩子天生爱看书,就陪着一起看;孩子不爱看书,那就多买书,为他创造出氛围。陪他出去跑,出去疯,出去旅游,出去看天。陪他玩乐高游戏,做手工,看电影,玩电脑。只有让彼此都用最舒适的方式相处和成长,才是对教育最好的答案。 

 

 

                             二(6)班张若晴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