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通常我们聊得是狭义的家庭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中的长者对其子女以及幼辈的教育和影响,而实际上,家庭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小家庭少则2、3人,多则7、8人,广义上的家庭教育包括了父母之于子女,夫妻之间,子女、父母和长辈之间,长辈之间的互动、沟通和相处方式。我们可以将家庭教育定义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有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身传言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式,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继而家庭成员彼此相互影响终生的一种的社会活动。
因为自己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接触到很多已经成人的孩子,处理过很多事件,在这些事件发生与结束的背后,我们会发现什么样的孩子成长背后会有个什么样的家庭,每个孩子的想法、与父母相处的方式、对学习生活的态度都直接或间接地反应了这个家庭的内在状态。而很多时候当我面临自己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会试想一下,如果我是一个旁观者,会怎么看待这个孩子,会怎么通过这个孩子来想这个家庭的家庭教育,从而反思自己的做法,并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修正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所以在我看来家庭教育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它在家庭生活中起到主导作用,在学校学习生活中起到基础作用。
我们不是每个人天生都会做父母,在做父母的过程中,我们在孩子每个阶段怎么做,家庭中会表现出什么样的氛围,作为父母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是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的内容。所以与其说我们在辛辛苦苦的付出、陪着孩子成长,不如说我们应该非常感谢孩子,感谢他们陪同我们一同成长。因为他们的存在,能够让我们在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中不断修正自我,让自我能够得以提升。
人无完人,家庭也终究没有完美的家庭。无论是成功出色的孩子还是调皮顽劣的孩子,他们都是无法复制的,毕竟每个家庭都没有可复制性。所以单从孩子本身的好与坏,优与劣来说,都无法借鉴、学习。作为父母,我们可以例举孩子的很多事情,从而通过案例分析去发掘家庭教育的内涵,通过处理方法找到类同性和相似性,而这些经验教训是可以分享、借鉴、学习的。
案例1:——理解是相互的
孩子在幼儿园毕业典礼期间担任了小主持人,这本身是一件好事,无论孩子还是作为父母的我们,都觉得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因为我想亲自带着孩子在家练习,但无奈出差,耽搁了一个周末,周一时候回来说只有她一个人说不出台词,晚上突击后,周二把词串了起来。周三晚上我为了鼓励孩子继续更好的练习,和孩子说想请她最亲近的老师去“监督”一下。孩子大哭起来,抽泣着说不愿意让最亲近的老师看到自己被批评的样子。原来周一那天没有说出台词,老师批评说:如果再不会台词就不能当主持人了。作为父母的我来说,我觉得很内疚,因为孩子在替我承受批评,承受批评不是坏事,但在承受批评的同时却被自己家长不理解、并被威胁,这就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了。即便这是她自己的事情,但毕竟受限于我的安排。我当时的处理方式是紧紧的拥抱她,和她道歉说这是妈妈的错,是妈妈没有安排好,并且没有了解到事情的前因后果。此时孩子再次大声哭泣,边哭泣边说:妈妈,我被你刚才说的话感动的哭了。
这件事情让我感触挺深,它虽然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件小事情,甚至几个月以后她都可能会遗忘,但是当时当刻,我对她的理解感动了她,让她不会因为被批评而畏手畏脚,不会因为被误会被不理解而失去自信放弃展现自己。
案例2:——学会倾听
作为父母,我们会在相互交流中发现,孩子有些时候真的不讲道理,无理取闹。可是孩子真的是无理取闹吗?我们面对孩子看似撒泼、无理取闹的时候应该做些什么。我想说“学会倾听,坚持原则,人性处理。”
这件事发生在我出差前的前一晚。孩子和长辈在小区里骑车锻炼,我和孩子爸爸去了超市。回来的时候碰到了一起,于是一起回家。从进单元楼的那一刻,孩子就开始咕咕叨叨:我才骑了两圈,我还想再骑一些。考虑到时间不算太早,并且已经进入单元门,我和爸爸都坚持先回家,并解释想骑车的话第二天再骑车。于是孩子一路上一直在说还想再去骑。进了家门口后就开始大哭,一边哭一边说:我就要骑车我就要骑车。此时,作为父母的我们看来,觉得她是在无理取闹,已经骑过了两圈,并且天色不早,也许诺她次日可以再骑车,作为已经接近七岁的孩子来说,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分析能力,而不是边哭闹边任性地说“我就要干什么”这种话。我把她拉到面前问:为什么你还要骑车,孩子回答只骑了两圈,中间因为别的事情耽搁了,看到爸爸妈妈回来就跟着回来了。又问她:我们可以明天早点继续出去骑车。孩子突然又一次大哭说:明天妈妈出差,就好几天不能陪我骑车了。到这句话为止,我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思念行为,而思念行为受限于表达能力和表达方式,显示出来的表象是无理取闹。所以那天我是答应了她下楼再骑两圈,并告诉了她比较恰当的表达思念的方式。孩子爸爸问我为什么没有坚持“既然已经上楼来了就不应该再因为她哭闹而下楼去”的原则,我的回答是,当孩子能够给出一个正当的、合理的理由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有义务去保护她的维权意识,当然,这种权利虽然是她的独立性体现,但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她也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案例3——学会反思
现在的案例太多,无论是“父母混合双打”的段子,或者是“被气到高血压病发、心脏搭桥”的段子。总而言之,好像到处都是“无焦虑不父母”的既视感。事实上,作为父母,我自己也不断地处于焦虑、修正、找方法、焦虑的循环过程中。在我看来,适当的焦虑不是坏事,可以有效地促进我们自己寻求解决方案,当然过度的焦虑无疑对自己、对孩子都是极大的损伤。
这个案例就发生在我不在家的这几天时间。老师在班级群里通知了数学的考试成绩,告知了班级的大致情况。孩子爸爸和我沟通了孩子的具体成绩。当听到成绩的时候,焦虑之感油然而生,不能接受这种成绩。值得庆幸的是,我很快就让自己清醒明白,低年级的考试一定不能因为一次成绩的好坏而给孩子扣上帽子。当即和孩子爸爸沟通:这件事情不要批评孩子,并详细了解到卷面的错题具体情况。与家人们达成共识:一不批评二不说粗心,因为题目内容不难,错误是客观存在的,粗心就是不够熟练。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巩固课堂内容、学会独立做题的方法、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状态。达成的共识也是:淡然处之、慎重对待、查缺补漏、巩固练习。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反馈,并尝试和修正。
自从进入小学以来,朋友们也嬉笑说:终于入坑了,而自己也明白,自己的焦虑心态如果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化解,孩子也会无所适从。不是每个孩子天生就对学习方法很敏感。焦虑成疾的父母一定不能与身心健康的孩子共行很久,要么渐行渐远,要么孩子也会焦虑成疾。。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最好的,也没有什么是最坏的,只有最合适和不合适的。我们在作为父母、作为家庭成员一份子的过程中,就是去体会如何寻求最适合的那个平衡点。
我们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进步、身体健康、天天开心。而事实上,孩子的学习总是会有波峰波谷,我们要学会陪着孩子波峰的时候稳打稳扎,波谷的时候努力前行;孩子的身体也不会总是健康,但我们要学习让孩子能够在自然成长的同时增强自身抵抗能力的方法;孩子也不会天天开心,但我们要学习如何能够让孩子在不开心的时候拥有一个能够健康释放的途径。
亲子是一场修行,与其说是育儿,不如说是育己,在这条修行的路上,作为父母,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是,让孩子的家庭教育成为孩子能够最高效获取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石。即便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会焦虑、会失落、会患得患失,但终究陪伴的过程、共同的成长是一种幸福的体验。
一(1)班
朱慕晓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