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意识是对孩子最负责的保护

 

收到老师的信息希望能代表班级写一遍育儿心得,心里很是忐忑,第一次当父母,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感觉优秀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所以迟迟未下笔。下班的路上,碰巧刷到一则新闻:一个11岁的男孩一个人放学坐公交回家,公交车上用脚踢了三次一个素不相识的男青年的手,男青年忍无可忍,突然起身抱起男孩摔到地上,再用脚踩了几下。虽然结局符合正义预期,男青年受到了公安的处罚。但男孩也因此尝到了”熊“的苦果。于是,我决定分享这篇关于规则意识培养的小文。

 

戈尔丁说,人性有三层:第一层,生物性,偏向恶;第二层,社会性,善恶兼有;第三层,精神性,偏向善。孩子是天使,但也有成为恶魔的可能。一个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制止,在没有制度约束、惩罚机制的情况下,很容易做出野蛮的举动,生物性中的恶便倾泻而出,并产生巨大的破坏力。“熊孩子”的案例屡见不鲜,如前面新闻里的男孩,家喻户晓的明星之子李天一……。不能以“还是个孩子”作为借口,让孩子逃避教育、约束和惩罚。否则,即是在心理上暗示孩子:你可以不用为你行为负责。久之,人格缺口越放越大,从最初的“熊孩子”,变成最后的“熊大人”。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非常有必要。什么是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是指人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则的意识。也就是说规则意识是我们将规则成为行为的潜意识,是将规则固化在我们的生活中、行为中,无须再去思考的一种习惯。 比如我们会自觉排队、自觉学习、自觉保持干净卫生,这都是我们在成长中养成的规则意识带来的行为。

可能也是从事法律职业的缘故,对规则,我永远是充满敬畏的,并且也希望能把这份敬畏传递给小纪。在与小纪的日常相处中,我更习惯用“遵守规则”来代替“听话”。如小纪从学校回来说被老师表扬了,我会说:小纪肯定是因为遵守规则,如上学没有迟到……才被老师表扬的。

爱本身是没有条件的,但对孩子的行为是要有要求、有规则的。是孩子就一定会犯错,我们需要时刻让孩子明白的是“爸妈仍然爱你,但这个行为是不对的。”爱的态度是无条件的,但爱的方法是需要讲究策略的。小纪有一段时间特别迷恋动画片《超级飞侠》,看完一集还希望一直往下看,不让看就开始大哭大闹。外婆心疼,就让他继续看,结果一集结束再哭闹下又可以看一集。一开始耐心讲道理,讲不通,就只能改变策略。先跟小纪约定好每次只看一集,或者商量好一个确定的时间,然后让小纪自己调好定时器,到时间之前我们会提示一下,定时器响自己关掉电视。新策略实施后,成效日渐显现,小纪即使哭,偶尔也会碍于面子而不会大哭大闹了。到现在小纪已完全习惯这样的规则,到点了很平静的关掉电视。

我们改变后的策略,简单总结起来如下:

  1. 在每次看之前约定好看的时间(如果我计划让小纪看10分钟,我会让小纪在5分钟和10分钟之间选择,小纪肯定会开心的选10分钟,哈哈),到时间之前我们会有提示,比如告诉他再看2分钟就可以结束,给孩子一个心理预期的缓冲,然后按时结束,如果哭闹我们会取消下次看动画片的权利。

  2. 如果到了时间还要看,我们会坚定的告诉孩子:这是你和我约定好的,你需要遵守诺言。然后关掉动画片,即便哭闹,家长要做的是温柔陪伴,坚持原则。

  3. 在孩子大哭大闹的时候不要试图讲道理,但也不要妥协。因为这种时候,即便是再苦口婆心的讲道理,他也听不进去。所以等待他发泄完情绪后再来讲道理。

  4. 尽量客观的去描述事情本身,比如强调“我们约好了按时结束所以现在需要关掉”;而不是批评指责,比如“你这样做不对”“哭闹不好”等带着家长主观判断的字眼。

  5. 与外公外婆达成共识,全家人统一标准,不给孩子看人遵守规则的机会。

    小纪最开始自然不会是乖乖合作,可是数次哭闹后,他发现不仅最后他看不了,反而影响下次看动画片。所以,在他的试探和拉锯中,最后小纪明白了自己的错误行为和目的。于是,母慈子孝,岁月静好。

     

    马克·李维在《偷影子的人》中写道:“规则,是立足世界的经验值。”给孩子及时输入“规则意识”,不仅是教养的体现,也是对孩子最负责的保护。因为我们不能做到无时无刻在孩子身边保护他不受侵害,但是,种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的规则意识却可以。

     

     

     

    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一(6)班  纪平远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