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读《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时,有一则故事印象颇深:薛教授问一个学生,“你应不应该在我这门课上拿100分?”,如果这位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那薛教授则认为他不是一个很好的经济学学生。
难道为追求完美而竭尽全力是不对的吗?薛教授并没有否定这样的人生态度,而是反问,“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得?”因为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的总分除了自己的这门课,还包括其他课程,在任何一门课上,从60分变成80分相对容易,从80分变成90分就很难了,最后从99分提高到100分,所付出的努力会非常巨大,甚至是之前所有努力的总和的很多倍。成本在几何倍递增,而效能却在减弱,无法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换而言之,你把为提高最后1分的时间精力用在其他学科上,使它们都达到80分不好吗?
这个在经济学中有关“边际效益”的理论给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涟漪,我不仅开始对自己的工作目标进行取舍,还重新规划了小朋友下一阶段的发展,平衡她的学习和娱乐,力图让她的成长尽可能多元化。写作业的时间被大幅度压缩,放风的周末穿梭于各大网红剧场和博物馆。半年的时间,我们成了儿童艺术剧院的常客,从各类剧种到地方舞蹈,从民乐类演奏到世界级合唱,每回都兴致盎然地来,意犹未尽地走。小朋友惊叹于艺术形式的多样,同时也感受到艺术情感的共通,在这过程中,懂得欣赏,学会赞美,理解不易,向往传承。
同时,对博物馆的参观也不留于表面,从上海博物馆到自然博物馆,从玻璃博物馆到汽车博物馆,还有些冷门但有趣的金融博物馆、眼镜博物馆,中国乳业博物馆,3D打印文化博物馆等等,每次都做好攻略去,带上任务单或考察表,回来再参照相关儿童书籍,对小朋友感兴趣的点进一步展开。我相信,随着视野的逐渐打开,厚积薄发会给孩子的人生增彩增力,也能帮助孩子守住心灵的那片宁静。
作为一名连“学而思”都没给孩子尝试过的魔都家长,我也经常感到焦虑,尤其是周末大家都在街头巷尾补课,连一个有空的孩子也喊不出来的时候,仿佛自家的娃儿在无形中,又被他人一次次地“弯道超车”,远远甩在了后面。但我也深知,人的时间、精力、金钱都是有限的,我能做的只是在自己涉及的所有领域、所有活动、所有选项中,根据“边际效应”的规律,来合理分配各种资源,从而使总效达到最大。有人选择“补课”,就有人选择“素鸡”,同样是“奔波”,从长远来看,我希望能获得更大产出,这是当妈的一份投资,也是当妈的一片苦心。
所以,无论是一次经典的亲子品读,一场神奇的科学实验,还是一次艰苦的野外行走,一场辛苦的志愿劳动,都能被赋予价值而显得意义非凡。与其让我的孩子拼劲全力成为“满分小孩”,我更愿她做“80分的不完美小孩”,尝试和探索更多领域,挖掘出自身更多潜能。只有拥有足够的体验,才能让思维更显灵动,人生愈发精彩。未来的孩子不仅要拥有完整的知识结构,还要有求知欲、创造力,乐观精神和协作意识,既要有不服输的劲头,也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对孩子的考验和塑造,反映的也是家长的权衡和修为。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决定他发展的高度,谁说每门都80分的小孩不会长成巨人呢?
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一(7)班 徐灵萱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