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我们很容易就能从各种渠道去获得育儿信息。如何育儿变得很公开,但养育孩子其实是很个性化的事。孩子千差万别,即便再强大的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型也只能给出可能性和趋势,无法用来定义自己的孩子。育儿之路,看过不少书,也踩过各种坑。灰心丧气地贬低孩子,气急败坏地打手心,不顾发展规律地要求她死记硬背。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养育孩子是一个遗憾工程,总有不如意的过去,也一直有可以改善的未来。
首先对孩子观察、交流和陪伴非常重要。孩子呱呱坠地之初并不会表达自己,全靠父母观察尝试,宝宝是饿了累了,还是身体不舒服?回想在她懵懂的时候,我们反而最了解她。初为父母,我们会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关注她的一举一动,猜测她的行为和性格。她慢慢长大,会说会唱会表达自己,我们却渐渐不明白她在想什么。一度比起关注她在做什么,我们更多时候是在“考问”和“评判”。虽然孩子以惊人的速度在进步,我们却发现越来越不了解她。“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们时不时要警醒自己,努力学着默默关注她笨手笨脚地完成一件手工劳动,倾听她没头没尾地讲述班级趣事,试着和她一起读一本好书,做一套口算题,完成一次拓展训练。不敢说理解万岁,我们想首先成为了解她的父母,懂得她的努力,分享她的快乐,也陪伴她经历失败。
第二,关注父母自身成长。“原生家庭”这个词很火,研究说孩子长大后,表现出来的性格是对原生家庭在幼儿期影响的一种反馈。我们希望孩子成为的样子,其实是对自身期待的投射。在孩子长大成人前,陪伴她最久的是我们。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被孩子塑造的过程。芷兰和很多小朋友一样,想赢怕输,没把握的事不敢尝试,我们摆事实讲道理,但效果并不好。在一次外出看表演时,我们被主持人邀请上台互动游戏。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哎呀我才不要上去呢,万一失败了多丢人。但听到芷兰也说出同样的话的时候,我不禁心里“咯噔”一下,立马改口说自己想上去试试,问芷兰有没有兴趣一起。最终我们没有在游戏中取胜,但那天大家都很开心。我希望芷兰勤劳、勇敢、乐观、坚强、大方、能独立思考,但自己在生活却是懒散、胆怯、内向,软弱、计较得失的“深度社恐”患者。改变自己很痛苦,走出舒适区很难受,但正是塑造自己才能让我更加理解孩子被塑造时的彷徨和迷惘。
第三,相信学校和老师。现下除了大量的育儿书籍涵盖了从胎儿到青春期的教育,还有各种公众号、微课、论坛,线下讲座,从孩子的智商情商财商逆商,包罗万象,每位家长大约都可以就此问题侃侃而谈,也都是自己孩子的育儿专家。但是孩子长大步入成人世界后,要遵守社会的规则,学会与人相处,解决纠纷,排解问题。学校就是最好的场所,老师就是严慈相济的启蒙者。相信学校的校风,相信老师的良苦用心。在陪伴成长的道路上,老师和孩子都是我们最好的同伴。在育儿路上或沮丧或得意的时候,我们需要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来帮助自己。
芷兰的名字取义“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为孩子起名之初,我们只有很朴素的愿望,就是希望女儿如同水边兰草繁茂,一生平安顺遂,气性高洁。孩子慢慢长大,做父母的愿望就越来越多,好像救了金鱼的渔夫,总有不得已的苦衷要孩子再努力一下。纪伯伦说:“你们可以尽力变得和他们相像,但却不能让他们与你们相像。因为生命不会倒退,也不会停留在昨日。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则是正在弦上准备射出的生命之箭。“为了让箭一路飞翔,我们要做那沉稳的弓。
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 二(3)班 于芷兰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