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曾经有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灵魂拷问:有两个学生,甲天纵奇才,完全可以自学成才;乙天资愚钝,用功勤勉却仍屡次名落孙山。如果你是家长,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甲,还是乙?

学生甲是左宗棠,学生乙则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

曾国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很多名言极富哲理。对于人生,他曾提出“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的感悟,带给我极大的触动。为人父母,我也想试着从育儿的角度,谈谈自己对于这句至理名言的粗浅的理解,也勉励自己不断地探索自省,知行合一。

 

一、既往不恋

既往不恋,我理解为不念过往,目光长远。

 

不恋逆境

在成长的道路上,孩子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与挑战,成绩会有起伏,情绪会有波动。但我更愿意称之为“磨砺”,而不是“失败”。我更愿意从孩子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和他共同找寻解决方法,攻克难关。多一分鼓励与信任,少一分批评与责备。

 

不恋顺境

孩子通过努力,获得的任何小小的进步,都会令我欣喜不已。但我更愿意称之为“收获”,而不是“成功”。我时常提醒自己,道阻且长,保持一颗平常心,设定合理的预期,将眼光放长远。

 

二、当下不杂

当下不杂,我理解为专注于自己,专注于当下,专注于陪伴。

 

专注自己

从柏拉图的“我是谁”,到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再到尼采的“成为你自己”,先哲们不断探索着生命的真谛。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愿尊重其天性,呵护其志趣,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不比、不急、不贪,按照自身的节奏,鼓励孩子不断地超越自己,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专注当下

孩子每天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很快,充实而忙碌。因此,我喜欢通过“四象限”时间管理法,与孩子共同找出每天最紧急且最重要的事情,并鼓励他为此全力以赴,再合理安排其它任务,逐个攻克。

当下不杂,贵乎专静,贵乎珍惜,贵乎热爱。培养孩子专注于眼下的事情,懂得取舍,宁静致远,享受当下。

 

专注陪伴

转眼间,孩子已经步入二年级下学期了。我深深体会到了学校对于培养孩子们综合素养与知识审美的用心,比如阅读写作,比如趣味数学,比如艺术、武术,比如演讲、竞选……

在发现知识变“深”和变“广”的同时,我欣然感受到知识变得更“美”了。令我更享受于全心陪伴的过程,乐在其中,精进自我,学以致用。我也相信心中这团渴求知识的火,定能点亮孩子眼中的光。教学相长,难道不是亲子教育最美的模样吗?

 

三、未来不迎

未来不迎,我理解为处变不惊,不畏将来。

 

物来顺应

孩子的名字中有一个“然”字,源自《道德经》中所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皆有其“道”,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我希望孩子的成长亦如是。这并非追求无为,而是顺势而为,顺应时代,把握机遇。

 

拥抱未来

我们身处纷繁多变的世界,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为人父母,我深知有一种焦虑源于这份不确定性,考验着我们的内心。因此,对于未来,我更愿意拥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那份坦然与泰然。对于未来,我更愿意主动地去“拥抱”,而不是被动地去“迎合”。万变不离其宗,日拱一卒,夯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以“不迎”的心态,去拥抱可期的明天。

 

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想,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能传授的“知识”可能越来越有限,但无限的人生“智慧”,却可能影响其一生。到那时,当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我是否会在心中默默地为他祝福:“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  二(1)班 赵诗然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