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的“修理工”》中给我们讲述了血小板的作用,课文中多处出现了“血”字。“血”是个多音字,一种读“xiě”,一种读“xuè”。但是这两种读音的区分一直是个难题,在我上三十二课前,我自己有时都分辨不清。所以我在备课的时候把“血”字的教学作为成了本课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我想通过他们自主学习的方式,让他们真正把“血”字理解透彻。
因为“血”字是个常见字,大家都耳熟能详,觉得自己确实掌握了这个字,所以在课堂上,孩子们初次读课文时,很少有同学去注意“血”字上面的注音,以至于所有“血”字出现的地方都有不同的读音。而同学们大多因为上海话的误导,读了一个错误的读音“xuě”。于是我利用这个契机,进行了如下教学:
1. 抛出问题,等待孩子自己发现。
我先请孩子们自己到课文中圈出所有的“血”字,看看它有几种读音。
这对孩子们来说非常简单,细心地小朋友都能既快速又完整地找到课文中所有的“血”,并很快归纳出它的两种读音。
然后请他们在课文中划出带有“血”字的词语。有个聪明但是粗心的孩子在圈出词语后马上作出总结:当“血”单独出现的时候它读“xiě”,而组成词语的时候,它读“xuè”。
2. 发现矛盾,进行二次思考。
这个结论一出,大家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都觉得十分新奇,不少同学纷纷出声应和。可是不久孩子中又有人提出异议,课文中有个词语“流血”,上面的注音清清楚楚地标明,在这个词语里“血”字读“xiě”。这个发现让孩子们的兴奋劲结了冻,霎时间,课堂陷入了一片沉默中。有些同学似乎绞尽脑汁想要再归纳,最后却无能为力地摇了摇头。
3. 总结归纳
在孩子们真正遇到难题,经过反复思考而得不出结论时,这时的他们是最迫切想要学知识,想要了解为什么的。我在这个时候作出总结归纳,他们的学习效率往往是最高的。“血”字有两种读音:“xiě”和“xuè”。一般有三种情况它读“xiě”,单独使用的时候;和动词连用的时候;组词“血淋淋”的时候。其他情况下,它都读“xuè”。我把这些归纳在了黑板上,请孩子们动笔记下。
单独使用和“血淋淋”这两种情况都比较直观,孩子们很容易理解,但是和动词连用这种情况就比较抽象了,孩子们一副一知半解的样子,所以我就把它具体化了。请孩子们想想那些动词可以和“血”字组成词语,比如:流血、输血、献血、抽血。这样一来,孩子就容易理解了。
4. 书面与口头的检验
虽然说得是比较详尽了,但是孩子们究竟有没有掌握,我也不能确定,所以在第二天的课后默写中,我请他们默写了“血”的两种读音,并注明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读这个音的。让我比较欣慰的是,从默写的结果看来,大部分的同学都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但是当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时候,或者平时聊天时,这个字的读音还是常常出错,这说明孩子的这个知识点还没有真正内化到他们的语言系统中去,要通过一时的课堂学习来改变长久以来的语言习惯是有一点难度的,以后还需要多加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