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成长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4-01-20   阅读次数:690 次


11月综合组“动感地带”青年联谊会举办了一次由王巍老师主持的关于备课的讲座,使我感触良多。王老师从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料,备教法,备教具等多个点深入而全面地剖析备课要点。尤其强调自主备课,独立备课。

在我的教育教学中也有许多的思考。比如在备学生和备教法方面,我任教的一年级有许多动手的操作课,其中有剪贴方面的课程。刚开始,我不了解学生的学情。只是一味地想要让制作出作品,示范时没有突出关键字,只是一味地铺开内容。其结果,好多孩子剪坏了,剪错了导致课堂把控的失控。一节课下来效果非常不明显,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原来,一年级的孩子中不是每个孩子都会使用剪刀的,操作课的第一步是要用心教会孩子如何使用工具,如何用剪刀?如何剪?从哪里开始剪?剪什么样的形状?。然后按照要求,梳理成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言简意赅,切忌不能语言模糊,拖沓,这些教法上的技巧也能使得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要让他们在制作之前就清楚明白自己要做成什么样子,达成什么目的,这才是操作课的关键。

为此,我结合讲座的知识,重新梳理了这节课,在另一个一年级的班级试教,果然效果很突出,孩子们绝大多数都成功了!只有认真观察,善于总结才能真正体会出备课的学问,用之于实践!

 

  “剪”出精彩

    在上《对称剪纸》的课上,不仅要剪的像样,还要分清楚上下对称和左右对称的区别,这样势必就给此课增加了难度,授课教师就会考虑小组分工合作,相应的课堂纪律也会混乱。还有一些课加入了游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无章”,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却并非无效。我曾看过一片文章说,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时不需要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了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去创作,学生甚至还可以画在桌子上,还可以“乱涂乱画”。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禁止的。学校要求的是课堂必须要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安静,往往会抹杀孩子的自由发展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可怎样才能使两样兼顾呢?那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既要收放自如,又要做到不放纵,不压制。而作为教师的我也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学到更多关于剪纸的一些知识。能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学到知识。而且我认为,有时候把公园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反而获取知识的效果会更好。大家可以想想,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感觉是那样的贴近自己,其实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更何况这种学习方式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我觉得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以上所述,是在上完《对称剪纸》那一课之后的一些反思,一些我个人的心得体会。其实不论是一年级还是五年级,我们上美术课的目的就只有一个,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于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但在美术课堂教学这条道路中,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将会继续不断提高自身的美术素质,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争取认真上好每堂美术课。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以及一些基本的技能技法。

 

 

<<上学歌>>教学案例与反思

    都说一年级的孩子是零起点的,但是我认为知识可以零起点,但能力不能零起点。课程的总目标是希望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船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贴近学生,激发想象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充分注意选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的自然噪音和灵巧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等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为提升学习快乐指数,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要抓住一年级孩子活泼好动的这一特性进行有趣的教学。

《上学歌》这首歌是学生跨入小学在音乐课堂上学的第一首歌,歌词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当贴近,因此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入手,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并且还尝试着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想象一下教室是一个大森林,学生扮演小鸟“飞”进去,等到音乐停止的时候,让学生扮演森林里的小动物,也可以扮演大树等等,这一环节培养了孩子很好的律动感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注重以审美为核心,给学生营造视觉的美、听觉的美。为了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习音乐,我首先采用聊天对话的方式来导入这个环节的,让学生来说一说每天清晨,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来上学的,这样逐步引入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学习的状态,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好了铺垫。

二、培养习惯,强调细节

在教学环节中我把歌曲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为主,媒体的形式为辅,让他们从小故事中理解音乐活动内容。这样,他们就能够在强烈兴趣的支配下,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很快学会了歌曲的歌词,但是在唱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碰到了一定的困难,小朋友唱歌的时候声音哇哇乱叫,我突然意识到之前没有做铺垫,没有交代唱歌的一些好习惯,例如轻声高位,眉开眼笑抬颧骨之类的。然后我再重新强调一下唱歌的姿势以及正确的发声方法,第一遍效果不是很好,因为他们还没有这个意识,第二遍的时候我就让学生用手捂住小嘴巴轻轻地唱,听听自己的声音,两只小耳朵也听听周围的小朋友是怎么唱的。效果明显比第一遍要好,随后我顺势和学生说,不捂嘴的效果应该和刚刚捂住嘴巴唱出来的是一样的,然后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做到,但是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我便让学生个别起来唱,个别听听他们的声音,逐个解决问题。

     本学期我还尽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注重培养学生养成井然有序的课堂常规;使他们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状态下进行积极地学习。

 

在人体骨骼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孩子通过摸自己的手臂来感知骨骼的存在,然后请他们自主观察人体的主要骨骼。在交流体会时,闹了不少小笑话,孩子们不认识那些笔画多的字,便采取读半边的方法、或者有的干脆不读。我只能临时改行教语文。好不容易认识了这些字,孩子们对着书上的示意图又陷入了一知半解的状态。第二天,他们更是将骨骼名称忘了个一干二净,我只好从新来过。这一次,我先带着他们解决生字,并将相应的读音作为板书写在黑板上,接着请孩子们进行摸骨游戏,将骨骼名称与自己身上的骨骼一一对应起来。在“摸骨”的过程中,自然会遇到“读不懂图”的问题,我引导孩子试着摆出书上的动作,然后找出指定位置的骨骼,聪明的孩子们很快找到了主要骨骼们的正确位置。最后再辅以一两句关于骨骼位置的小口决,小朋友算是恢复了一点生气。但是在“摸骨”的时候,遇到不少小朋友磕磕巴巴,想说有说不清楚,充分暴露了活动难度过高的事实。接下来,我将这一环节的活动进行改进,加入人体骨骼拼图和“接骨游戏”,先通过形象生动的电脑小游戏使孩子们熟悉各个骨骼的位置,在请小朋友开着小火车“接骨”,假如接不上,就请一位“小医生”替我们“诊断”“骨折”。孩子们玩得兴起时,我再让他们试一试带着大家一起“摸骨”,将主要骨骼一口气全说出来。最后用一小段关于骨骼知识的小短片结束本课。我惊喜的发现,一个星期之后,孩子们还清楚地记得这些知识。我想,这就是教育。

经过对人体骨骼这节课的改动,我对“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深有感触。所谓“适合”不但是指要针对不同的班级对教案进行调整,还要将教案调整为适合自己的教案,这样的教案用起来才得心应手。综上,我相信,无论再好的教案,都需要悉心的修改。

 

 

收藏该页】 【关闭窗口】 【回顶部

上一篇:综合组评课

下一篇:闸北区实验小学2013年度第一学期综合大组计划



版权所有:上海市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校址:上海市大宁路670号

操作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