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怎么办”心理课堂
让孩子独立成长
“大孩子”、“巨婴”、“啃老族”是这个时代所出现的新名词。这些新名
词出现,不禁让我们深思:父母究竟应该给予孩子怎样的爱?众所周知,父母对
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一旦缺失正确的家庭教育,孩子的发展
之路必将不再平坦。
父母的溺爱是父母自身的心理需求,并不是孩子的成长需要。溺爱其实是在
剥夺孩子的生命力,是在阻碍孩子的自我成长。孩子在溺爱中,感受到的只是束
缚,不是爱。溺爱孩子的父母,可能只是在孩子身上补偿自己曾经的缺失。而被
溺爱的孩子绝不会感激父母,等他们长大了,懂事了,或许他们会理直气壮地质
问父母:“你要对我负责到底。”“你既然不能养我一辈子,为什么要开始那么
宠我?”的确,生活中这样的案例让我们触目惊心。
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
为了不让孩子们牺牲于父母的溺爱中,作为家长的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一问
题,并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
一、转变传统观念
父母溺爱孩子,这行为背后蕴藏着父母对孩子的控制,让孩子无法离开自己,
让孩子无法长大。这不是孩子的需要,而父母的恐惧,怕孩子有一天离开自己,
怕孩子不再受自己的控制。
许多的“妈宝”就是用服从来报答父母,所以不敢反抗父母,对父母唯命是
从,害怕让父母失望。所有的事情需要父母来决策,来做主,任何事情父母都要
插手。真正的爱应该是用平等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和孩子之间建立同盟关系。
其实,孩子与父母并非共生关系,更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相反这是两个独
立的个体,父母需要学会接纳孩子,尊重孩子。
1因此,作为父母,我们加强与孩子的联结,用心感受孩子成长的心理需求,
减少我们对于孩子的各种“控制”,相信孩子会按照自身的方式“向阳”生长,
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本能的成长动机。
二、寻找自身价值
许多父母想从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得到满足感,被需要感,成就感,在各种自
我满足的需要中,剥夺了孩子的独立意志,让孩子变成自己的附属品。这时候父
母和孩子的关系就停留在了婴儿期,孩子只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巨婴”。有时候
不是孩子不想独立,而是父母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权力,不愿意让孩子离开自己,
无法把自己的人生与孩子的人生分割开来。
父母需要重新找回自己热爱的事业,建立自己的价值,将精力从孩子身上重
新放置于自身。其实,孩子的榜样并不是“别人家的孩子”,而是“自己家的父
母”,在家庭交流以及沟通过程中,孩子时刻都在模仿学习父母的行为举止。父
母努力工作、乐观生活,是为了成长自己,更是为了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所以
良性循环的家庭,总能造就一个独立自主,对自己人生负责的孩子。让我们每一
位父母都成为孩子成长中的榜样人物吧!
三、允许心理边界
实际上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和父母、和家庭分离的过程,作为父母没有
办法陪伴孩子一生,有时候的放手也在帮助孩子的成长。家长要允许孩子有自己
的心理边界,理解孩子的幻想世界、思想世界,在这个心理边界里,孩子可以自
由想象,可以天马行空。而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告诉孩子:“无论结果如何,爸爸
妈妈都会在你身后支持你。”孩子可以自我尝试,但孩子若是失败,则请父母不
要责怪他们,而是要给予他们一个拥抱或是一个微笑,帮助他们坦然面对挫折,
重燃前进的斗志与力量。
愿我们用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方式爱护孩子,守护好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心理边
界。爱护孩子的同时,也别忘记寻找自身的价值。用心关注孩子,用爱接纳孩子,
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感悟孩子成长的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