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后的家长们是应试教育下成长的一代,“双减”政策落地后,部分家长担心孩子的学习任务“过于轻松”会影响今后升学,这种观念如何调整?
自从7月24日下发“双减”政策之后,学校,家长,校外培训机构等引起了较大反应。家长开始担心政策是否会给自己孩子学习,以及今后教育带来更多的影响,没有了补习机构的话,孩子学习成绩怎么上得去,自己有没有时间(有没有能力)帮孩子补,会不会加剧亲子冲突……面对这样的政策,家长如何调整与应对。
首先,国家出台的这个双减政策,规定的内容非常细致,既包括了作业时间,也包括了课外辅导的方式、方法,再结合之前教育部出台的政策,明确中小学生建议的睡眠时间……如此细致的规定,最终目的是保护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额外以及负担过重的学业任务,已经影响到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比如,很多小学生之前的作业时间过长(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课外机构的任务),减少了睡眠时间。我在之前跟踪调查中发现,睡眠的情况会影响儿童未来的注意控制,注意控制又直接影响了学业表现以及亲子关系(孩子做作业注意控制不好,家长更容易发火),又比如,对青少年和大学生群体的跟踪调查发现,睡眠的节奏会预测未来的积极心理健康,包括心理弹性(能够遇到挫折和困难,克服逆境向上发展的能力)。因此,国家想尽一切办法,为了补充中小学生的睡眠,减轻压力,促进认知发展和积极心理发展。
其次,课外的补习也许有助于提高考试分数(注意,就是考试分数!这也是为什么家长愿意投入课外补习的原因,因为可以刷分)。但是,学业能力并不是考试分数,考试分数也远远不是学校教育学生的目标。举个例子,数学考前强化班,孩子的分数提高了,因为孩子把要考的题目,类似的题目都练习过了。那这次强化班,是否提高了孩子的数学能力?比如计算能力?比如空间能力?对数学的兴趣?不一定。真正提高数学能力以及数学背后的认知规律,这或许是需要思考和培养的。而在家庭中轻松愉快的活动,往往也能提高数学能力。
第三,很多家长担心没了补课,成绩不好了,影响孩子之后的升学。因为高考政策还没有变,小学不补,初中不补,高中怎么办?!完全可以理解家长全身心投入(不惜一切代价为了孩子学习成绩,今后有更好的出路)的苦衷。但是,再琢磨思考一下,这条逻辑似乎是有问题的。未来更好的出路,和孩子身心健康、人格完善、动机积极向上、亲子关系良好等关系更为密切。研究证据并不支持只要孩子成绩好亲子关系就好的说法,反而证明亲子关系好之后孩子更愿意投入,成绩就会好。而家长过度期待孩子成绩好,会对孩子有更高不合理期待和压力,可能会影响某些孩子的学习动力,产生焦虑,降低学业表现。
2.当孩子不去课外机构补习后,家长如何开展家庭教育和学习?
首先,家庭教育对于童年期学生至关重要,家庭环境是促进孩子今后更好发展的源动力。小学生往往更喜欢在家里(而不是到校外)学习。但是父母担心自己不专业,没有补习老师上的好。其实,最了解孩子学习情况的,应该是父母。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业任务,父母不必担心自己帮助不了孩子。更何况,更多的学业任务在学校已经完成,父母的功能是帮助、支持和指导孩子不会的那部分。
其次,相较于学校教育的正式性,家庭教育特点是非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往往发生在环境的改造上,比如构造丰富的家庭学习氛围,父母有阅读的习惯,孩子就会更喜欢看书;父母有专心工作的习惯,孩子就不会总是拿着手机和电子产品;家长看手机,孩子看“喜洋洋”。如果爸妈设计了游戏活动,比如下棋、运动等,孩子就会跟随父母参与这些亲子活动,而丰富的亲子活动,会有效促进孩子的学习能力。
第三,家长把关注孩子的成绩转移到关注孩子全方面发展。孩子的劳动能力,可以在家里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也可以在家里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更多是从小家庭教育影响的。孩子审美和艺术的感受,可以在家中及亲子活动中获得。家庭教育有很多功能,家长说考试不考这些?——学习是会迁移的。
3.过去,超前学习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而政策落地后家长也因为担心孩子难以保持过去的领先优势感到焦虑,您对缓解这种心理有什么建议?
学生的领先地位,很难说是从补习机构中获得的。暂时的领先,并不意味着孩子能力超前。而双减之后会带来更多教育公平,应该带来的是家长更大的放松,这是改革的目的。双减政策落地,教育部配套出台了相应政策,比如国务院明确“双减”情况半月通报制度,说明国家想要保护和改善孩子学业压力的决心。等到整个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都相应改变,同时看到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未来高考并不受影响……这些证据都会降低家长的焦虑感受。这里,也呼吁社会、学校共同营造良好的氛围,出台配套相关制度。
4.减负不等于不学习,中考和高考承载着家长对孩子的期许,要如何平衡学习的快乐和压力呢?作为家长要怎样教育孩子,培养孩子本身的学习内驱力?
减负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学习,回归学习的本质,提供孩子适宜、适度的学习机会。幼儿、儿童、青少年等不同年龄阶段,学习的方式和任务都是不同的。超前学习会增加学生不必要的学习时间,降低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游戏活动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情境式、具体形象的内容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项目式学习、问题解决类的学习、同伴小组合作学习,是中学生需要的学习方式。除了语数外的学习,生活常识、上天入地都是学习的内容。阅读、参观、讨论都是学习的方式。家长需要认识到这些不同的方式,最终都可以促进孩子的学习能力。当孩子感觉学习是一种可以自己掌控的,通过努力可以到达的,这时他就会有更高的投入和动力,而一旦孩子是努力和投入的,他就是一个成功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