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是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一场非常重大的教育变革,它指向教育均衡,减轻教育成本,改变教育生态,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身处变革中心,家长怎么做?
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学习就是对话。高质量的对话,需要亲密度高的伙伴关系。父母是孩子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伙伴,父母和孩子学习的对话,并不在于某道题如何解答,某个知识点如何掌握,而在于给孩子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状态的示范。
高质量的陪伴,需要父母们做到“三个别”。一是别无休止的唠叨。二是别让陪伴的时间缩水。三是别给孩子反向的示范。
阅读是父母帮助孩子成长、自己不断成长最廉价、最便捷、最有效的路径。“双减”后,学生多出来的课余时间,父母们应该懂得用经典作品阅读来填补。做题训练,只能局限性解决眼前的问题;阶梯性有营养的阅读,可以积淀应对未来甚至终身的素养。
中低年级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离不开父母们的“如影随形”。中高年级以上的孩子,尽管不需要父母与其同步阅读,但如果父母们把孩子需要阅读的作品提前读过,并在轻松氛围里将自己阅读的感受和孩子一起聊聊,可以想象这样的阅读能释放多大的能量。
让孩子学会生活,主体责任在家庭。倘若家庭将重点放在学习上,学校势必更多地去操心学生生活,显然是本末倒置。当下孩子成长中的不少问题,与家校责任边界模糊、混淆、颠倒有关。有质量的家庭教育,需要在育人目标上回归生活本位。
“双减”实施后,父母们应帮助孩子更真切地迈进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之门,充分融入其中,感受日常生活浓烈的烟火气息。体验生活就是接受活生生的教育。
不重视德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道德水准;不重视智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认知水平;不重视体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身体健康;不重视艺术教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精神生活的审美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家庭而言,艺术教育是日常生活的诗意化,是道德教育的愉悦化。无论是冲着提高学业成绩,还是涵养孩子的灵气,“双减”后,父母都应该抽点时间,找点空闲,陪着孩子听会儿音乐,看看电影,逛逛画展。
父母要明白,“双减”旨在减轻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而不是减轻做家长的责任!
摘自:新父母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