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与社区携手打造拓展课程显成效

 

     阿有坏额棕梆修伐,阿有坏额藤梆修伐,阿有坏额棕梆、藤梆修伐!”平时只开国语的小学教室里传来地道的上海闲话,没错,这就是闸北区实验小学的特色兴趣拓展课“上海方言快乐园”。在这里,官方用语是上海话,绕口令、儿歌等上海说唱则是进阶级

 
※ 遗憾:上海话在消逝
“买糖粥”、“金陵塔”、叫卖声”……此起彼伏的童声还原上海老弄堂的叫卖。每周五下午,大宁社区杨林森老师都会如约来到闸北区实验小学,来到“上海方言快乐园”社团,在讲台上拍着手,让孩子们跟着他来演绎一段段绕口令:“我呢班里姚小桃,助人为乐风格高,热情帮助赵小宝,学习成绩大提高,姚小宝、赵小宝,赵小宝,姚小宝;小桃帮小宝,小宝谢小桃。小桃连连把手摇,开口叫小宝。同学之间互帮互助要记牢,我呢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共同进步向前跑。”……
《我呢班里姚小桃》这段说唱词是杨老师自己撰写的上海闲话说唱词,杨老师把它带到今天的课堂上。杨老师还会根据时代的变迁,自己修改或创编一些段子,一起教给小朋友们。
“上海方言快乐园”社团的28个学生,来自闸北区实验小学一到五年级的各个班级。他们中有些是祖父母带大的,对上海话有天然的亲近感;也有相当一部分年轻的爸爸妈妈尽管是上海人,但上海话说得并不正宗。而当下小学生语言交流的共同特点是:见面惯说普通话,很少都不会说上海话。社团负责教师王维华做过一个小调查:上海小宁会说上海话,但由于学校里、课堂上都只讲普通话,能说滴滴呱呱的标准上海话的几乎没有了。
 
※ 急救:义务教授,自愿报名
    杨林森,69岁,出生于闸北,他曾经在崇明插队落户期间担任过职工子弟小学的校长,做过中学老师。如今,做了几十年“孩子王”的退休老师又重回课堂,只不过,这次教的是沪语。
    杨林森从小爱好戏曲曲艺,尤其对上海说唱感兴趣。年轻时,他听广播里黄永生的上海说唱,跟着揣摩,竟无师自通。退休后,参加了街道的文艺团体,他又利用自己的特长,做起了“社区宣讲员”,用说唱来宣讲文明礼仪,还担任大宁“百姓TV”的导演,这也是几个大宁居民完全用上海话表演的情景喜剧。
    去年5月的社区楼组文化节闭幕式上,他又一次将上海说唱搬上了舞台,文化节的总导演、来自区文化馆的刘导演看到杨林森的表演来劲了:“你可以教教小学生上海说唱。”一句话正好说中老杨的心事。“我这个老上海人应该做些事情,上海人都讲不来上海话就坍招势了。”于是街道牵线,很快联系上了拥有共同想法的闸北区实验小学,双方一拍即合,杨老师的说唱课就这样开起来了。
方言拓展课程招生采取自愿报名方式,杨林森在操场上给孩子们表演说唱以此来“招兵买马”,结果他生动诙谐的表演立刻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学生。随后,杨林森和他的老朋友梁友庆和蒋玲玲一起编教材,教材的内容由说唱家黄永生的说唱视频、周立波的书《诙字典》以及杨林森自撰的说唱词统编而成。每周五的下午黄金一小时沪语说唱时间,老师学生专心修炼,乐此不疲。   
实小学子在大宁剧院的舞台上
 
※ 校方:将进一步拓展方言课程
从今年3月开班以来,上海方言课程进课堂已经一个多学期了,这个“混龄班”班级已经多次参加社区演出,其中韩沛君同学还曾2次参加《新智力大冲浪》的上海话比赛游戏,均战胜了对手。这些成绩也让“上海方言快乐园”成为了闸北区实验小学拓展课程中的一张“王牌”。闸北区实验小学校长李莉表示校方将进一步拓展这档方言课程,“以老带新”,让上海本土语言得到应有的回归和传承。
上海说唱是具有海派风味的民间曲艺,“现在民间曲艺流失的很厉害,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让学生从中汲取历史文化,传承上海历史。另一方面也是站在儿童的视角满足孩子们成长的需求,由校方提供并设置个性化课程,提升孩子的幸福指数。”校长李莉说,目前课程还在试行阶段,待到随堂学习的老师“学成出师”后,将会编写更完整的教材,继续拓展教学。
 
实小学子——满满自信 风采绰约
 
 
 
新闻晨报社区版记者   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