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北:组建集团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
9月1日,闸北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迎来了集团成立后的第一批一年级新生。
这个消息让周边的居民甚是欢喜,现场多位新生家长表示,“这回家门口有了好学校,孩子可以多睡会,我们也不用为择校而犯愁了”。
据悉,针对闸北教育中部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不足,居民渴望享受更多优质教育的资源,今年4月,闸北区教育局以原闸北区实验小学(今闸北区实验小学大宁校)为依托,通过公建配套建成实验小学龙盛校,通过购置教育用地建成实验小学明德校,进而整合3个校区,创办了实小集团,以回应群众呼声。

一年级新生在同一校区上课
为了让师生们感受这是一个“大家庭”,实小集团今年将大宁、龙盛、明德3个校区的一年级学生,全部安排在同一校区上课,共11个班级。记者在该校区看到,每个教室都以“我上小学啦”为主题,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布置,有的墙上贴上了高年级同学为学弟学妹们创作的美术作品,有的墙上则写满了关于新生入学的温馨小贴士。教师们还在每个教室后面的装饰板上都贴上了新生们的照片,提前营造了快乐大家庭的温馨氛围。
“为了让一年级学生尽早投入新学期的学习中,教师们早早地就开始上两期教室的布置”,实小集团负责人、闸北区实验小学校长李莉自豪地告诉记者,教室里小到黑板报布置,大到橱柜、活动器材的拼装,都是教师们亲自完成的。

优质资源覆盖范围扩大了
“原来的大宁实验小学对口6个居委12个小区,现在扩展到3个校区后,每年可以对口19个居委55个小区,总共可以接纳44余名新生入学,扩大了中部优质教育资源附带范围。”李莉表示。
.jpg)
一校多部打造创新试验田
作为闸北教育机制创新试验田,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首次尝试“一校多部,多部均衡”为主要特征的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对外,集团是一个学校,一个法人,设立一个法人代表担任集团负责人;对内设立理事会,经理事会授权后,分布享有有限独立办学权。实小集团的每个校区都会有一名执行校长,拥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在集团课程框架下,可以建构校本课程体系;在共享师资的前提下,可以创建校本教师研修体系;对校区日常运行拥有决策权;3个校区实行独立财务运行。
由于实小集团龙盛校和明德校都是从零开始的新建校区,从管理上说,还是由实验小学大宁校进行统一辐射,营造集团德研、教研与科研一体化格局,以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的目标。“等执行校长、教师逐步熟悉实小的运行模式后,再更多地放权、全力打造充满灵性与个性的师生团队,打造更开放、多元、生态的小学教育品牌。”李莉说。
.jpg)
师资、课程实现同步共享
校区增多了,师资队伍的打造自然也是家长们最为关注的问题。目前实小教育集团有一百余名教师,其中不乏有教龄在1至2年内的新教师。怎样让新教师更快地成长,怎样让外校招聘过来的教师更快地融入实小这一大家庭?
在集团负责人李莉看来,一个教育集团的建立光有外壳不行,还要有文化以及传承。所以暑假期间,学校就请教师们与新生家长一同,公国观看学校办校史、听社科院儿童及家庭教育专家讲座等形式,了解实小,融入实小。此外,实小集团还将实现内部师资共享和柔性流动,组织教师们一同备课、一同科研,通过“赢在起点”培训计划、名师辐射计划、由项目引领的科研计划等,为教师设立成长的立交桥。
原来在二师附小工作的秦奕是此次通过全市招聘后,新进入实小集团的音乐教师。已有六年教龄的她表示,之所以选择到实小集团工作是被其个性化教育的特点所吸引。“7月报到时,我已和教研组长进行了沟通与交流。了解到实小致力于打造‘能唱能跳的学生’,所以我在上号常规音乐课的基础上,还将进一步开发校本形体教材,打造个性化的艺术教育。”
现任闸北区实验小学明德校区课程部主任的苏瑾表示,实小设立了课程部、学生部、人力资源部等,打破了以往比较传统的管理模式。
苏瑾告诉记者,在开学前,3个校区课程部的老师已经对实小集团的课程设置、评价方式等有了初步的交流与对接,开学后将对各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融合细化。“可能会在基于课程标准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创新性设计,比如回家作业的问题,将实小原有的‘金银铜牌学生评价体系’与语文学科评价性相结合等。”

“上好学校难”问题得到缓解
实小集团的设立打破了“上好学校难”的问题,让不少家长打消了择校的念头。在采访中,苏瑾和秦奕等多位老师告诉记者,在暑假对一年级新生例行家访中,有多位家长向她们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有的家长得知孩子能进实小明德校后特别兴奋,不用早起、不用为择校烦恼,简简单单就能上‘家门口好学校’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苏瑾介绍,还有些原本考虑多花钱把孩子送去民办小学的家长,得知实小集团成立、自己的孩子能进入实小明德校区后长舒了一口气,困扰了他们许久的问题就这么轻松地解决了。
【本文刊登于《东方教育时报》2014年9月3日总第19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