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上午,语文80后小组第二次文本细读活动紧锣密鼓地展开了。本次活动由杨华怡老师作为主讲,以四年级课文《家乡的桥》为例,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将文本细读教学化。杨老师在细读中,以贯穿全文情感的中心句“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为抓手,通过小桥的多、造型千姿百态、名称有趣及给孩子们带来的欢乐等方面联系文章的中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杨老师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品味课文的语言,感悟文本、浸入文本,真正地体会作者爱乡、怀乡的情感。在听完杨老师的解读后,组内的青年教师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疑惑,以及见解。
王彦老师就桥的名称多这小节中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既然重点是写桥名,那为什么作者还要写和外婆去扫墓的这一段,能否删去呢?沈怡晴老师也指出,家乡的回忆有很多,作者为什么选取了“桥”这个意象呢?杨雨晴老师就“如意桥”的来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杨华怡老师针对这些问题都一一作了解答。其中,讨论最热烈的是对于“缀”字的理解,王泱老师还特意用实物示范,进行反复推敲,区分了“缀”与“叠”的意思。老师们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旨在将每一篇课文以最精彩,最准确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语文80后的老师们相互讨论中学习,在钻研文本中成长,不断地提升解读文本的功力。希望通过一次次思想的碰撞,收获自己在教学中的半亩方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