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教学化专题研讨活动

12月25日,市教研员陈裖老师又一次来到我校,为语文教师们进行文本细读的方法指导。通过上学期陈老师对《珍珠鸟》、《林海》、《慈母情深》、《沉船之前》等文章的细致分析,让实小老师们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更深了一层。经历数月的内化与实践后,对《家乡的桥》的文本细读是向陈老师展示我们学习成果的一次很好机会。
      为此,实小老师们在活动前进行了精心的文本解读,年轻的80后教师们更是勇挑重担,对课文的每一小节,每一字句进行了自己的解读和分析。此次活动旨在寻求文本细读之后的教学化,而80后成员小组合作后的成果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杨华怡老师的课堂中。杨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概括节意的方法把握文章主旨,即作者借桥抒发的思乡之情。结尾处,杨老师更是以一唱三叹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整堂语文课都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令人印象深刻。
      课后,80后的几位代表老师对小组的解读成果进行汇报,虽仍有不成熟之处,但陈老师还是对我们的进步给予肯定。同时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一席疏漏之处给与指正。如老师们的传统理解是课文的三、四节以桥的造型、名称为总起句,但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一总起句并不能涵盖整小节的内容,所以陈老师还是引导我们关注表达,抓住文章中人称的变化进行分析,帮助我们理解了原来课文的三、四、五小节时以一个人的生活、和家人在一起的生活以及和同伴们在一起的生活,由此涵盖了作者童年全部的生活,抒发了他对家乡少年生活的怀念。因对家乡爱得深切,所以原本普通的小桥名称也变得美极了,他更是通过一个人称——由“我”到“你”的人称转化使这份主观感受唤起读者相同的体验和共鸣。这一点,的确是令限于思维定势的我们以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也间接证明文本解读的必要性必须性。
      文本作为语文老师的课堂之本,出色的解读往往能为课堂增色不少,所以抓住文本,走进文本,读出文字背后的语文味来,应该成为我们每个语文老师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