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文明校园 > 特色指标 > 5、创建特色

小学低年段学科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作者:王竹菁   发布日期:2017-12-29   阅读次数:1237 次


小学低年段学科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一)价值与意义

1.理论价值

本项目的研究对象为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将过往研究从单一的学科,立体提升为学科点面交织,扩大研究的涵盖面,弥补目前该问题在研究对象上的单一。本研究注重实证研究,让问题的解决脱离纸面,以全新的“分析问题——理论策略——事件反思——问题再分析”的循环过程为研究线索,填补“低年段学科作业”这一课题在实证资料方面的缺失,填补研究空白。也就是通过系统的实证研究来丰富这一理论,为有关作业设计的理论体系提供实证的案例。

2.实践价值

    首先,是对课堂的改变。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首先考虑清楚的是教学内容和目标;其次考虑的是完成作业这个时间段的效率问题,如何提高效率,这也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问题。每一位老师的开课教案和活动单中,都可以感受到作业给课堂带来的改变。

其次,是对评价活动的改变。作业的设计不仅在形式上改变,还有效解决了评价活动中“点与线的关系”。期中、期末评价活动作为两个时间点,如何能够处理好它们与一学期教学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学期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业设计活动单的介入,就能够从开学伊始一直连到学期结束,连成了一条线,强化知识的延续性与连贯性。   

最后,是对教师观念的改变。作业设计可以“打通学科壁垒”,而要打破学科壁垒,教师观念的改变是关键问题。本研究是大三门语数外的结合,力求最终的总结能够真正做到学科之间强有力的整合,破除学科壁垒,使学科间真正融汇相通、整合互鉴,使研究成果的价值有了极大的提升。

 

(二)目标

1.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认知规律和已有经验出发,结合课例和课程标准,通过设计小学低年段活动作业、长作业以及口头作业,提升教师编制学科作业的能力。

2. 通过把学科作业用于教学实践,反思学科作业与教师课堂实践之间的联系,不断调整修改学科作业,引导学生在作业练习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自主能力的时代新人。

3.在作业设计活动和实践过程中探索作业评价标准体系,编制作业案例集并建立资源库,使低年段学生通过作业巩固和内化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三)内容

1.作业设计的思考:作业设计决定着本研究推进的质量和效果。在设计作业时,本项目组始终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作业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难度是否适宜,量是否合理。第二,作业形式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体验型作业培养学习能力和习惯;操作型作业联系实际,进行知识迁移;口语作业饱含语言情景。第三,作业的趣味性——趣味性的作业有利于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的形式分为活动作业、长作业以及口语作业,涵盖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作业的内容设计必须为教与学目标的达成服务,要与知识点或能力培养点相匹配,使得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更具指向性和针对性。

2.作业设计的过程实施:作业设计的实践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核心在于通过设计出来的作业,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反馈,不断进行修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作业设计的主体,根据教学目标和课标要求设计出适合低年级学生的作业。学生和家长的反馈在设计过程中很重要,通过观察法和问卷法等及时收集反馈可以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改进作业。

3.作业设计的展示提升:本课题中三种不同类型的作业采用多种展示方式,旨在让作业设计的反馈以及效果能够最大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展示方式:一是把优秀学生的作业张贴在教室外墙,让所有学生学习借鉴。二是以每次续写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做作业的成长轨迹,在各学科的拓展课上进行交流分享。三是挑选优秀学生的口语作业,录制成音频或视频集,作为全体学生的示范。优秀作业的收集不仅面向全体学生,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借鉴,做作业过程的记录也可以让学生本身进行反思,不断修正自己做作业时的习惯,调整做作业的节奏,同时让教师也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调整。作业本身就是对教师课堂上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效果最好的反馈,因此作业的展示带给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思考与提升。

收藏该页】 【关闭窗口】 【回顶部

上一篇:德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下一篇:青年活力德云社实践研究



版权所有:上海市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校址:上海市大宁路670号

操作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