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系统研究
(一)价值与意义
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老师来说都非常关注,但是在操作时评价又是很容易受教师主观因素影响,尤其是非考试类学科,往往会因为教师授课班级多,对学生的评价不及时,对学生的周期学习状态没有做出恰当的分析,等等因素影响了我们对学生评价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有必要研发记录学生形成性评价的系统,并对此形成性评价系统进行初步尝试应用。
(二)目标
1、有学科特色形成性评价指标的再构。
2、用技术改变学科形成性评价的操作。
3、大数据体现学科形成性评价的结果。
(三)内容
1、一般来说,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习表现为师评与自评相结合,学习动力为自评,学习成绩为师评。在平时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评价指标方向不明确,评价内容不客观,故评价结果也无法体现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所以,我们根据学科特色将一级评价指标略做调整,与一级指标对应的二级指标也进行了梳理和修改,在修改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后,对学生在本学科各方面表现的评价也就更明确和有针对性了。
2、以往的课堂,我们是用敲学科章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奖励的,教师在上课时不能保证及时给学生敲章,原因一:即时敲章可能会打乱教师的教学节奏;原因二:学生上课没有带书;原因三:学生课后没有主动找老师补敲章。常此以往,评价的结果是必然是大打折扣。现在的课堂,教师手机登录评价平台,可以选择部分学生,也可以选择小组,对学生进行评价,能够做到真正的即时,这就是信息技术带给评价操作上的变化。
3、教师在评价平台上对学生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后,系统会对教师的评价内容进行自动累计、整理、分析,用系统采集到的大数据来反应出该生在这一学期的评价结果,并自动生成“学生学习情况记录表”。另外,当家长拿到这张“学生学习情况记录表”时,通过二级指标的评价说明,能非常清楚地了解本学科具体的评价内容,以及自己孩子学习结果达到了怎样的程度。此外,针对教师评语部分,我们可以在系统中事先对评价指标的各个等第预设评语,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相应的评语,也可以在评语栏内直接输入,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评价描述,无论选择哪种方法,或是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在操作和应用上都是非常便捷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