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生活化德育研究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日期:2009-12-22   阅读次数:1156 次


德育走向生活,德育重心下移是时代对德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因此,学校德育管理就必须开放视野,挖掘资源,社会实践活动就成为生活化德育的重要途径,本文即对此作出一些探讨。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德育在人的精神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的独特价值,德育改革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目前,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形式化倾向急待改革。主要表现在德育实效性低下,道德教育中人们常常把道德和日常生活分离,德育目标被无限提升,脱离主体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求;在道德价值观认识上过于强化其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等需要的工具理性价值,而忽视它的满足主体自我完善的价值;在德育过程中无视道德学习主体性,重说教,忽视了生活世界的主观生动性。这种忽视学习者的情感和生活要求,脱离现实人生的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现为: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学生在遭遇复杂道德生活时难以适应,无能为力;学生具有“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因此,德育重心下移,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依托实践载体,推进德育生活化就成为探讨德育实效的重要课题。为此,学校开发多元化的校本课程,德育依托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形成了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德育生活化的课题研究方案。

德育生活化强调生活是德育的目标,同时生活又是德育的途径,通过生活体验,让学生实实在在体验作为社会个体和公民所必需具备的基本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基本道德判断与素养。德育生活化对学校的要求,就是学校要开放管理,积极构建社会资源,引导学生有序参与社会资源的生活体验,以达到德育的最终目标。

我们认为,社会资源是学校开放办学的必需资源,社会实践的过程渗透了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德育依托并融入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当中,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行为转变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概念的界定

生活化德育:即以现代生活为中心,开发利用富含价值引导功能的现代生活资源,通过主体道德生活实践,促进主体道德自律体系的自主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而进行的德育。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我们秉承陶行知先生的大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生活为中心,通过生活进行教育,通过教育学会生活,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

2、现代德育实践观。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任何道德都必须服从于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所以道德本质上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非某种固定的观念,道德教育的核心乃是培养儿童批评性探究能力,而不是机械的品格训练,强调发展儿童的道德理性和道德实践,培养真正的行为习惯。

3、主体教育思想。人在道德上的发展和完善,其道德主体性的发挥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道德观念的形成和道德行为养成来源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其本质是主体性的。儿童从一开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先进道德”的“容器”。我们在研究中应该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选择愿望、自主负责的主体。

 4、“两纲”精神的体现。《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思考的原点。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的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生命意义。由此,学校设计的任何教育活动都应关注的是生命的主动发展。教育要让人的整个生命系统充满生机与活力。这种活力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体验,,生命体验始终是学生的关键性环节,体验强调亲身参与,是生命对直接经验的直接感受和经历。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增强文化底蕴的社会责任感。

四、研究目标

1、确立生活化德育的基本实施领域

2、探讨和形成生活化德育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

3、进一步研究活动与社会资源的关系,构建生活化德育的社会资源网络。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配合调查、访谈,并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资料的积累,补充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效果的检验。

 

    六、研究实践与操作

(一)德育生活化实施的基本原则

所谓德育生活化教育,简单来讲,就是要让学生在热爱生活、了解生活,在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德性,学会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之外的另外一个世界里去培养人的道德。道德教育向生活回归是当前中外道德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我国也明确把生活化理念作为中小学品德课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之一。生活道德教育的观念要想落到实处,除了还有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仍需探讨之外,至少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

主体性原则:以学生需求出发,适应现代生活兴趣。

方向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创设和谐社会背景。

开放性原则:走出课堂看世界,体验生活中的快乐。

整体性原则:课内课外相结合,知识与实践共感悟。

(二)德育生活化所培养的学生生活品质

1、适应和交往

学校德育目标的核心是学会做人,其含义包括社会人、自然人和现代人三方面。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现代学校德育内容的社会交往维度,并提出道德价值引导与道德自主建构相结合;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认知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日常教育与典型事件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等德育实践策略。

2、独立的生活能力

独立性是行动中独立自主的品质,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品质。因为孩子在独立做事情的时候,很容易遇到困难,受到挫折而放弃努力,这时需要我们鼓励他,帮助他,要知道,孩子总是要长大的,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如果我们爱孩子,就要从小培养他的独立性,让他自己去走路。

3、社会文化的感悟

社会文化教育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应不断开发社会文化教育资源,使学生在积累丰富文化的同时,体验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陶行知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给孩子的教育是最丰富、最有效的。因此,要让孩子亲近自然,在大自然中熏陶、成长。如卡尔·威特是众所周知的教育家,在他小时候他的父亲几乎带他周游了所有的大城市,参观了各式各样的名胜古迹,在这里学生丰富了社会文化知识,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生从小爱祖国的情感。因此,大自然作为社会文化又一教育资源。

(三)社会实践的结构与实施

1、社会实践的三大范畴

围绕德育生活化目标,我们确立了社会实践的三大范畴:

 

总类

分类

具体项目及目标

自然考察

自然风光

公园、海滩,在赏风景中学会观察自然,了解自然,体验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文风光

人民广场、上海书城、博物馆、艺术馆、,在参观活动中懂得,有次序,讲规则,才能找到个体与群体的快乐。

田园风光

农家乐,体验农家乐生活,到农民家中看一看,到田园里去摘一摘,了解建设和谐社会新农村的含义。

社会参与性学习

社会角色体验

残疾人,小小义卖、小手牵大手,小小摄影师、感恩。

社区文明建设

收藏该页】 【关闭窗口】 【回顶部

上一篇:草长莺飞踏青行

下一篇:组织建设(综述)



版权所有:上海市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校址:上海市大宁路670号

操作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