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师德文化大观
古希腊时期,在斯巴达和雅典,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学生要绝对服从教师。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遵守纪律、崇尚礼貌的习惯。
古罗马时期,教育家昆体良主张: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要爱护学生,“教师首先要唤起他自己对学生的父母般的情感”;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注意学生智慧的差别”;教学时,要有诚肯的态度,用心、忍耐,认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度褒奖,坚决反对体罚。
古代中国,孔子的师德观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今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他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影响学生,做好学生的表率。在提高文化素质方面,孔子的思想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耻下问”。在爱生方面,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
古代中国教育家荀子认为教师是礼义的化身,有着重要的社会作用,“礼者,所以正身也;师乾,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家倡导人道主义教育。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要成为道德卓越的人,要做学生的表率;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职业的社会意义,无限热爱自己的工作。
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导师应以身作则”,“不可使儿童受到不良榜样的影响”,“教师的责任是培养学生的绅士风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德行和智慧,其中德行最重要。”
美国对教师的师德要求是:教师要自重重人;要富有社会意识;要能够理智地处理一切事务;要善于与人合作;要能在专业素质中培养优良品质;要继续不断地求新知;要熟悉传达知识的技术;要爱护儿童,与儿童相处;要了解儿童;要了解社会并参与社会活动;是学校中的良好分子;要有专业信心;对本身及儿童的成就要有正确的品评能力。
日本在《伦理纲领》中规定:教师要肩负日本社会的课题,同青少年一道生活;要为教育机会的均等而斗争;要保护和平;要站在科学真理的立场上行动;不允许教育自由遭受侵犯;要寻求公正廉明的政治;要同家长一道跟社会的颓废作斗争,创新文化;教师是劳动者;要团结。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师应是一个公正的人,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教师应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儿童,把培养和教育他们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是任何教科书、道德、箴言、奖惩制度都不可代替的一种力量”。
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自然教育”的师德观,认为“教育应适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施教”,便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育家蒙台涅认为教师要有高尚的、坚强的心灵,“放弃暴力和强制,不要使儿童习惯于羞辱”,要有民主作风,倾听和尊重学生的意见。
当代中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要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制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这些师德文化都经历了历史沿革与检验,可以给我们以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