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为师德文化建设展示了一个“意义世界”,也为师德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本文基于对培育核心价值观,构建新型师德文化的实践把握,从价值引领、载体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建设性的探索。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 师德文化 机制创新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将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传授给年轻一代,促进人类思想的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为师德文化建设展示了一个“意义世界”,也为师德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师德文化,是社会主义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师德文化的根本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师德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价值探讨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从思想理论层面概括出具有时代特征、人文底蕴、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寻求思想理论基础;从精神生活层面解决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经济利益、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等多元化冲突带来的内心不和谐、道德缺失甚或精神危机等问题,为人们构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铸造坚实的理想信念基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明了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认识更加自觉,胸怀更加博大,境界更加高远。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师德文化的构建具有定性意义。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基石”构建起来的师德文化,只能是社会主义的师德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的主导文化。这也是由师德文化的主体性质及教书育人的实践内容所决定的。如果离开这一定性选择,就会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师德文化内涵具有整合意义。师德文化是教师在执教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文化要素。这些文化要素只有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同和共同信守,才会最终被整合为师德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师生对师德文化的认同提供了价值标准。只有符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个根本要求的文化,才能被整合为社会主义师德文化。
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师德文化创新具有引领作用。师德文化是以教师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形态,而教师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执教实践中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渗透其中、表现其外,构成其内核。反映在教师执教实践中,就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抓住了这个核心价值观,就抓住了师德实践的价值需求、价值创造、价值判断、价值实现的关键,师德文化创新就不会偏离重心、迷失方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构建师德文化的内在要求
第一,师德文化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师德文化要成为科学的思想文化,就必须具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和价值理想,所提供的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始终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师德文化的建设就失去了科学性。
第二,师德文化要集中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和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为师德文化创新提供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向导。师德文化首先是民族文化,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必须集中体现民族精神。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国际观、民族观、政治观,用爱国主义精神来励志育人。师德文化同时又是开放的文化,必须集中体现时代精神。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眼光和改革创新的勇气,善于借鉴和吸纳当代世界师德文化的先进成果,把师德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到新的境界。
第三,师德文化要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它为师德文化建设确立了普遍认同的信念基础。“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则把师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第四,师德文化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为师德文化构建提出了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师德文化是先进的道德文化,必须具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伦理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构建师德文化,需要广大教师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楷模,以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塑造师魂,提高构建师德文化的自觉性。
三、培育核心价值观,构建新型师德文化
第一,理论武装,价值引领。坚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把培育核心价值观,构建新型师德文化,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来抓。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弘扬什么、抵制什么,自觉做新型师德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明确“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自觉把对学生的爱体现在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学生学习、生活、情感等各个方面,让学生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凝练格言,培育共识。组织教师通过师德论坛、座谈交流、凝练格言等形式,将教书育人的精神和作风熔铸到教师的价值观中。这是教师心智模式的修炼过程,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使自己的情操、风格、精神境界更加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过程。进而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明确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确实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具有矢志不渝、甘为人梯的精神,要不畏辛苦,能耐寂寞,自觉抵御住金钱、地位、权利等种种诱惑,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培养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第三,师德访谈,正向强化。组织学生开展“师德访谈”、“聚焦魅力老师”等活动,一方面让学生领略老师的精神风貌,感受老师的学术魅力,领悟老师的人生体验,探寻老师的治学理念,彰显老师的道德文章,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另一方面让老师从学生的价值选择中收获欣慰和启迪,从学生的价值追求中收获愉悦和激励,体味为人师表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这是师生互动共勉,形成较高程度的理解和尊重,促进良好的沟通和相互支持,对核心价值观形成共识的过程。
第四,入职宣誓,升华境界。新教师入职时,请党员教授带领他们面向鲜红的五星红旗庄严宣誓:“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履行教师的神圣职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教学相长;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终身学习,创新创优;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出全部智慧和力量”。实践表明,入职宣誓对于培育核心价值观,构建新型师德文化,具有非常明显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它是新教师公开承诺和展示其“责任”的一种形式,使新教师感受其“职责”的神圣化,从而进一步强化其责任意识、义务观念、道德自律和行为审慎的自觉性。
第五,典型示范,师德实践。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师德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在教研活动中,组织教学名师为青年教师上“示范课”,让他们学习如何更好地理解学生和学习的本质及过程,如何活跃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创造更成功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体会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智力和心理发展为目标,把教学看成是一种严肃的智力行为,一种学术成就。让他们领悟教学以人为本,就要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教育的过程管理,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由有效地进行交流,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诱发反应,培养深度思考,包括多元视角,帮助他们达到最佳状态。
第六,创新载体,潜移默化。积极创新活动载体,寓“培育核心价值观,构建新型师德文化”于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通过开展“师生共建”、“授课竞赛”、“龙舟大赛”、“合唱比赛”、“红色之旅”、“社会实践”、“新春团拜”、“爱心捐赠”、“学术沙龙”等一系列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文化”、“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氛围,把“明德、厚学、沉毅、笃行”的精神素质特征进一步凝聚起来、提升起来,生动地展现广大教师高度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七,机制创新,共享和谐。积极开展教书育人创优表彰和设立“奖教金”等活动,把舆论导向和政策导向统一起来,树立学习的榜样,形成教书育人的导向机制。同时,注意把师德文化建设与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紧密结合起来,热忱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关心他们的生活,积极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分配机制,在教师的评价体系和分配机制中充分考虑教师多方面的要求并将师德方面内容融入其中,使绝大多数教师在学校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他们心情愉快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在和谐的师德文化中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