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教师不愿承担某些课程教学任务的困境
一青年教师承担了某系小学师范教育方面的课程两年后,觉得该课程难教,与教学法和班队活动之类的课程内容重复,学生学习兴趣不大,认为这门课学生毕业后在小学教学中用处不大,所以提出不再担任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建议系里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取消这门课程。系领导在听取任课老师的意见后,没有马上做出决定,而是到实习基地的小学进行实地调研,请教专家。得出的结论与该教师的结论完全相反:该课程在小学教学中很重要,从小学三年级直到初三,每周至少有两节,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学校创品牌、显特色的重要课程,市区的多所小学去年招聘能承担该课程的教师还招不到。了解情况后,系领导决定开展“校校合作”,邀请一位在该领域颇有研究心得的小学教师作为该系的兼职教师,让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来主讲该门课程,将其出版的教研成果专著作为该课程的教材,并将该课程作为学院精品建设课程立项。同时安排原来承担该课程的本系青年教师作为校外专家的助教,跟着校外专家听课,辅导学生,并协助专家进行精品课程建设。
点评:
1、 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和反映的问题,系领导没有急于下结论,也没有以不服从安排的帽子强压任务给教师,而是首先想到调查研究,深入小学教学一线,了解实际情况,请教专家。
2、 及时调整思路,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聘请具有一线教学经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来上该门课程,既保证教学工作的良性运转,又在开展校校合作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3、 对原任课教师的工作做出相应调整,既让其知道自己的不足,又给其学习和提高的机会。通过听校外专家的课和协助校外专家进行网络课程建设,使其对该课程的知识有更系统完整的认识和学习,为其今后再从事该课程教学作好准备。
学习感悟:
这个案例虽然是发生在高校,但是对于小学课程建设与管理也应该有所启发的。其实,学校的中层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中总有个别人存在“事与愿违”,或者“怕事多”的情况……,需要我们能够洞察教师的需求与动因,及时捕捉不同教师的心理需要,提供一些弥补的学习条件或沟通平台。
中层管理是校长工作的执行者,校方和教工之间的夹心层。作为中层更需要对自己的管理产生敏感,才有可能实施有效的管理;我们认为:中层的角色是校长左右手,需要做“加工厂”,“放大镜”,只有这样才会提高执行力。学校教学工作的执行力必须强大才有可能去创造更优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