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多从知识层面下功夫,找时间单独补课,大量的习题操练,学生家长在家配合教育等,把学习成绩的优劣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紧密联系。
忽视了考试时的心理因素,其实焦虑心情使有些学生的过度紧张反应已经固定化、习惯化,有突出的、强烈的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遇到考试就会腹痛、生病。并伴尿急、尿频等植物性功能紊乱的躯体症状。心理问题人人有,就像头疼感冒一样很平常,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有。小学生更是处于心理发展的初期,有了心理问题要得到及时的解决,使其不发展,不对学习、健康、生活产生负面的影响。而现在的情况是,小学生有了心理问题自己并不知道,也没有发觉是这些心理问题影响了自己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考试的成功和失利中,固然有知识掌握的多寡,学习态度的好坏,试卷的难易等原因,其中更有学生的心理功能异常和一般的心理问题等因素。有些学生在课堂习题和回家作业中能轻松应付的题目,在考试时却发挥失常。很多人在考试时总考不出自己的实际水平,拿不到理想的分数,究其原因,就是心理素质不过硬,考试时过于紧张的缘故,还有就是把考试的分数看得太重,也会导致考试失利。
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基本特征,可以让我们的教育更人性化,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更能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原因,特别是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给予更多的帮助。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观点:
学龄期的儿童(6、7—11、12岁)心理的基本特征: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主导活动,逐渐完成了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同时,情感内容不断丰富,出现了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克服困难的能力不断完善,主动性、坚持性、自制力等意志品质得到初步的发展。
此外,独立地评价自己言行的自我意识也开始发展。学校的考试成绩优劣无疑也是一种自我评价的方式,自我的肯定和自我的否定,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观察,访谈,了解和积累了学生考试失利起因,进行心理诊断。
2、分析考试焦虑的情绪,进行情感的修通,把消极的自我意识排除出自己的意识领域,克服考试焦虑,在考试中正常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3、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情况,让小学生逐步塑造意志力和健全的人格。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考试焦虑是考试失利的主要因素,这种焦虑常因无意识地受到过去考试失败经验的强化而难以控制。
事件:班中学生方方从小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进入高年级后,随着知识难度加深,成绩有了波动,在一次期末考试时,考得非常糟糕。这次考试失败的经历,使他心理压力很大。在考试前的复习阶段便开始担心自己考不好,害怕考试,害怕失败,往往在考试到来之前,已感到痛苦不堪、疲惫不堪。他总担心题目会很难:“这次肯定考得一塌糊涂了。”致使考试时无法回忆出熟悉的知识内容,思维迟钝、混乱,不能正常分析、归纳、判断、推理,连本来完全能做出的题目也一下子“卡住” 做不出来,严重时甚至头脑里一片空白,看着试卷发呆。并伴尿急、尿频等植物性功能紊乱的躯体症状。
心理诊断:像方方]这样的学生一般属于情绪型,心理容易受到主,客观的干扰,对考试成绩会有很大影响。缺乏自信的人,会经常对自己进行消极暗示:“我要考不好怎么办、我还能坚持上次的名次吗?”“我就怕考试、上次没考好,这次能行吗?”还有的是家长对孩子没有信心,经常批评指责,这不行,那不行,更加重了学生的焦虑情绪。
分析修通:与学生进行谈话:“是否一到考试就感到头脑空空,不能很好回答问题?”“在考试时,遇到难题你是怎样想的 ?”“平时很容易答好的问题,是不是到考试时也会答不好?是什么原因呢?”倾听学生叙述考试时的细节,从而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并给予同感和共情。
领悟塑造:运用自我暗示、思维转移等心理学上的常用方法,消除考试时的过度焦虑,把考试成绩的追求标准定位在正确的自我评价上,从而学会克服焦虑和恐惧情绪。教会学生简单的自我暗示法:把自己的信心通过暗示激发出来,如“我一定行”“我肯定能考好。”
(二)从生理机制方面看,紧张心情和情绪波动之所以能起干扰作用,是大脑皮质上的神经活动过程产生了负诱导,引起了抑制,因而妨碍了思维。
事件:学生小Y在考试时,常常由于过度紧张,恐慌、不由自主地手足冒汗,会出现感受性降低,看错试题要求,注意力难以集中,常常漏看错看数字和符号,如:12.5×(40+8)×2.5误为 12.5×(40×8)×2.5。老师和家长可能会责怪学生不够仔细、粗心。
心理诊断:这类学生一般是性急的学生,运算过程中,头、眼、手没有统一行动,出现紧张、浮躁、恐慌、不安等一系列消极的情绪,并难以调节和抑制。过度紧张有时手写错了也不知道。还有的学生,见到简单题,头脑就兴奋,反映出一个字,就是“快”。由于紧张心急、眼快,情绪的波动,肯定会出现计算性错误,或抄错题或看错题等问题。
分析修通: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考试心理以及对考试的影响,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和调适的方法,这样的学生,我们在复习心理课中,告诫他们要注意平时改正这个毛病,运算时要一次性做对。
领悟塑造:紧张心情和情绪波动很大时,可用放松、思维转移法:停止答卷,低头闭一会眼,缓解情绪,放慢做题的节奏。考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自信心和意志力的培养,自信心一定要建立在对自己可观的估计和适当的期望值上,让小学生逐步塑造意志力和稳定的心理。
(三)自我贬低,只能导致信心不足;考试期望值过高,只会诱发和强化考试恐惧和焦虑。
事件:小Z同学在做题时,不能独立完成,在家时家长总在旁边陪读,每题做对了才能往下做。在校做作业时习惯与别人核对,一定要确定对了才做下一题。这种近乎强迫的行为,让她在考试时,无法专注地思考,总是担心答案的对错。
心理诊断:这些学生做题时,非常简单的题,得到结果之后总怕不对,反复检查,这就影响了做题的速度。有的考生在考试中做题反复修改,明知对了还是重复去做;有的考生做选择题,本来选B选对了,翻来覆去想就怕不对,最后改成A,改错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考试期望值过高,诱发和强化了考试恐惧和焦虑,致使考试失利。
分析修通:课堂观察,对考试和平时作业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家长对孩子期望值是否过高,学生自身的压力是否过大,激发产生情绪困扰和异常行为的种种因素。让学生明白考试只是检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式,不要有太重的负担。
领悟塑造:自信训练法:自信训练主要是运用交互抑制原理,通过学生自我表达正常的情感和自信心,借以削弱或消除考试焦虑的一种自我训练方法。这时老师的肯定、家长的鼓励、同学的赞赏,都能使得那些消极的自我意识得以扭转。
(四)学生群体中还会个别严重考试综合症和特定功能发育障碍的学生。
事件:在低年级教学中,有一位学生青青,不能辨认和理解数学符号,如 “<、>”。不能理解某种特殊运算的基本概念。难以将数字按要求正确排序。其中主要是心算和笔算上的困难,速度极其缓慢。
诊断:不排除个别特殊学生中存在特定功能发育障碍,一种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物学成熟过程密切相关,阅读、拼写、计算或语言等特定技能发育延迟和异常的功能性障碍。特定的计算技能障碍:表现为加减乘除等基本计算技能掌握缺陷。
分析修通:对患严重考试综合症和特定功能发育障碍的学生,应建议家长去看专业的心理门诊,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采用“行为治疗”,如脱敏疗法和暴露疗法,使患者恐怖紧张心理逐步脱敏和适应。
六、课题研究成果;
参加人员具有近二十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热爱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善于与学生沟通,积累了较多的实际案例。通过专业机构的培训,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职称。希望以自己的所学,让更多的学生智力、心理健康发展。
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考前的心理疏导与复习知识并重,:
我在学业传授的同时,较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明白能否适应考试,获得好成绩,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更取决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情况。
老师考前安抚学生的心理:提醒学生调控好答题顺序,防止漏题,现易后难,增强信心。
(二)适时的行为教育,掌握考试时答题的技巧,有益于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减轻和消除焦虑。
审题要稳,切忌不审题目匆忙下笔,以过去熟悉的题型去简单套用。
遇到难题,若一时想不出某试题的答案,思维僵化时,可转移注意力,跳过难题,着手做另一个比较容易的问题,然后再回过头来,做这道试题。
(三)考后心理疏导,帮组学生分析考试成败的原因,分清知识上缺陷和心理上弱点,直面失败,培养意志力和自信心,学生具有一定耐挫力。
在尊重、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与潜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心理保健的基础知识。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它占据了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学习活动密切相关。学习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在学习上过度焦虑,有的学生因此害怕考试而在心理上背上沉重的十字架;学习上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意志薄弱,碰到困难、挫折就灰心丧气。
小学阶段的心理辅导还没有完善的形成,低龄儿童对学业上的要求,大多来源于教师和父母期望,考试失利后,往往在知识层面上找原因,很少会从心理方面去引导学生。学生心理上的压力随着年级的上升而上升,严重的引起厌学和逃学。
学校的考试成绩优劣,是评价学生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自我评价的方式,自我的肯定和自我的否定,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对于考试失利的学生,要求老师要予以体谅和安抚,不能简单的责怪。帮助学生重塑信心:考试紧张反应可以是正常的,既紧张反应适度,能使人精力旺盛、注意力特别集中,思维特别灵活,记忆特别清晰,从而顺利地完成考试。
帮助学生克服过度焦虑的情绪,保持适当的焦虑度,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重塑学生自信心;让学生学会学习,能主动学习,体验创造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能客观如实的认识自我。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塑造一个健康、快乐、充满活力的灵魂。
主要参考文献:
《常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
傅安球 编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
傅安球 梁建宁 编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咨询导论》
【英】约翰·麦柯里奥德 著 潘洁 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